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卢博米尔·什特劳加尔时指出,到21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包括中国在内,社会主义一般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的,贫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的共同特征,于是就出现了对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解和曲解,以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仅仅表现在制度和思想方面。邓小平的发展观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把生产力的发展视作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破除了以往人们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来谈论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式,从观念上把社会主义确立在物质发展的牢靠基础之上。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应当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他就明确指出:“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实践后,他仍然认为:“再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我国综合国力达到世界前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真正体现出来了。”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一切国内外现实问题,如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重要条件。邓小平指出:“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观作了极其精辟的概括,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
根据这一发展观,邓小平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引导全国人民致力于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
本报记者 武娟 据《邓小平年谱》等整理
新闻推荐
【新华社武汉3月1日电】据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物资与市场保障组1日通报,为支援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社会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