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的夜晚,珠海金湾平静的海面上稳桩平台灯火通明,液压锤发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中交三航局珠海金湾海上风电项目部的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有序忙碌着。由于疫情的原因,少部分工人还在岸上隔离,进入现场工作的工人在人手紧缺的环境下爆发出超强战斗力。
年前,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他们的施工计划。1月23日,广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海上那么多的船机设备,如果不能干活, 等于每天往海里丢一辆奥迪,心疼啊!”项目经理黄校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暂停海上交通,立刻封闭施工海域。”黄校松连夜召集项目部领导班子召开紧急会议。封锁所有施工船舶的命令刚刚下达到船上,十多条施工船的船长不乐意了。“开什么玩笑, 锁船?船上几十号人吃喝拉撒怎么办?平时每三天就要外出采购一次日用品,不行,不同意锁船!”
一时间,支部书记宋志鹏的电话响个不停。他耐着性子一个个地给船长做思想工作:“你想过没有,如果你们其中的一人感染,怎么办?到时候别说干活了,船上就那么点大的空间,所有船员都会有感染的风险。关于生活用品的补给,别担心,项目部统一采购,负责派送。”
从那天开始,每隔三天就有一艘小船靠到各条施工船舶边,各种物资通过吊具吊到施工船上,蔬菜水果一应俱全。
“所有陆上人员无事禁止外出,海上人员禁止上岸,所需物品专人采购派送。”“复工后准备登船工作人员自我隔离,不得相互走动。”随着项目部防疫指令一条条下达,大家也都忙碌起来:物资采购人员在药店、菜场和码头之间奔波,保障着项目的后勤所需;青年突击队承担了每日的体温监测和消毒工作;技术人员则采用视频会议的方式召集大家进行方案的探讨,所有文件处理实行网络化办公。
这一切只为守住海上施工现场这片“净土”,待复工后能迅速投入“战斗”。
120多人就这样严防死守,终于等来复工的消息。
然而,就在设备部为复工后的钢桩做准备时,钢桩厂掉了链子。金湾风电的钢桩加工厂分别在南通和上海,由于年前工人放假比较早,厂里只有3根桩的存货。黄校松和设备部一天十几通电话,联系钢桩制作厂家。可厂长也很为难:“外地员工无法到岗,而且复工许可证需要防疫物资到位,其他的我能解决,但口罩实在买不到啊!我也想开工,但没工人,我能怎么办?”
黄校松换位思考找对策。他建议钢桩厂进行属地化招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较低的人员配置开工,先把活干起来。同时,他还向钢桩厂提供了口罩采购信息,为工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终于,钢桩厂复工了。
2月9日,项目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成为珠海地区首批复工项目之一。
“我们要在最短时间内安全、高效地完成复工后首桩任务,来个开门红,亮出三航的精神气来!”项目书记宋志鹏在安全培训后做思想动员。
“闲了这么多天,终于能干活了,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工程部部长袁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自2月10日完成31号机位稳桩平台施工任务以来,在施工人员减配的情况下,项目部用22天时间共完成7根桩基施工,产值破亿,工程进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船机租赁费在风电项目的成本中占比很高,提前竣工,就能省下十几条船的租赁费。时间就是利润啊!”黄校松感慨道。
新闻推荐
阅读全文请扫码“工人日报e网评”近日,湖北武汉一社区被曝光用环卫车运输居民购买的平价肉,相关单位对此解释为“工作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