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春节,寒风凛冽,病毒肆虐。
万家灯火团圆之际,有一群人他们“逆行”向前,放弃假期,放下家庭,坚守在临床第一线。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早日战胜疫情,守卫人民健康。
从1月26日起,澎湃新闻浦江头条栏目推出《医护日记》,记录那些在临床一线为人民健康而战的医护人员。
3月15日,支援湖北第五十一天,武汉,晴天。
昨夜,贪吃的我喝完整杯喜茶的后果,就是夜间睡眠的碎片化,早上在闹钟的呼唤中艰难地爬起来。
今天依旧是晴天,高架上的车一天天在增多,穿着防护服的司机依旧把班车开得很快。路边的樱花越开越美,一排排的樱花树中夹杂着几株白玉兰,春风中摇曳生姿。
路边在阳光下盛开的花。 本文图片均为 查琼芳 供图
我们的防护物资越来越丰富。今天在换口罩帽子的地方,直接放上了N95的9132和1860 型号的口罩(之前都是放在护士那边,进隔离病房才能按需发放)。
不过习惯在医生办公室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的我们,还是舍不得N95,自觉戴上了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前者还是留在隔离病房用吧。
交完班后,郑军华队长要求大家慎终如始,再接再厉,要求大家做好安全防护。他说:“照顾好自己就是为队里作贡献。”他也谈到,刚刚从方舱医院撤下休整中的医疗队请战一线,甚至血书铭志,可见大家对于抗疫的决心非同一般。
今天,依旧跟着周新教授进隔离病房,有几位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病人,周教授作为医疗组组长,总是亲临一线了解病情和指挥。
我们气管插管的那位病人相对稳定了。周新教授会问床位护士,病人的气道分泌物多吗?周新教授也会盯着护士为病人吸痰,看吸痰管的深度,是否存在吸痰深度不够等因素存在。
周新教授还会检查病人气管插管的深度,担心管道是否有滑出。每一个环节,他都不肯放过。是啊,细节决定成败,不能忽视每一个细节。
我们的另一位患者,从来时的昏迷,到现在鼻导管吸氧时的对答如流,是我们组全体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付出了巨大心血的结果。病人看到我们,就跟我们抱怨夜间睡眠不好,周新教授答应她,晚上给她用点助眠的药,并嘱咐她今天去做个胸部CT,如果急性渗出已经吸收,只留纤维化,那就可以让她出院了。看样子我们又有一个病人快出院了。
查完我们组的病人,周新教授又带着我去看了另一组的几位危重病人,我看到他耐心地叮嘱着病人这和那,看到他对每一个病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脱好防护服,来到潜在污染区,院感老师对着我喷酒精,和护士长一起冲我笑。我悲催地知道,他们笑我又被周教授“甩”了嘛。
干完活,和几位老师一起在办公室讨论昨天的疑难危重病例,从新冠肺炎并发气胸的病理生理,到抗生素的应用,从ECMO 的运用到艾滋病病人新冠肺炎的发病率......在学习中努力提升自己。
坐上班车回到酒店,午餐时餐厅里除了蔬菜和汤以外,全是锦江国际集团“投喂”我们的加热过的美食,餐厅还提供了雪花啤酒。
吃完午餐,来到美丽的金银湖边走走,今天路遇警察,要求出示证件,我们没有随身带证件,只能表明自己身份和所住酒店,并且连声抱歉。警察的服务也是人性化的,只让我们以后不要再在湖边走了,不要上马路,要注意安全,我们连声答应,乖乖地回到了酒店。
金银湖边的美景。
酒店小哥告诉我们,酒店玻璃门上贴了告示,要大家只能在酒店周围走走,不能到马路上。看样子,以后酒店和它的周围就是我们活动的范围了。不过,可以理解,一切也是为了我们安全考虑。
晚上,郑队长在大群里发信息,要求各位队员一定要遵守相关规定,从严要求,慎终如始,再接再厉,争取取得圆满胜利!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整理)(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新华社澳门3月16日消息,澳门特区政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16日凌晨表示,澳门15日新增1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患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