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于我而言这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天,我第一次见到了微信上认识半年多的朋友。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她在西林支教,比我早到西林2个月,但我是支医,时间的总跨度比她延长一年半,所以刚好有合适的机会来记录这位一起扶贫的战友。她叫孙晓燕,山西人,在山西大学攻读硕士一年级。似乎这样轻描淡写的叙述,会让你觉得平淡无奇。所以,还是从缘由和转载她的讲述开始说起吧。
山西与西林虽然都有一个西字,但是地理位置相距甚远,却因山西大学有了交集。史料记载,西林籍岑春煊,于1901年任山西巡抚。岑春煊高度重视文化,崇尚教育,兴办学府,筹建了山西大学的前身——山西大学堂;后经时代变迁,成为今日之山西大学。这种强学兴校的丰功伟绩,让历届山西大学的莘莘学子铭记于心,所以西林理所当然成为山西大学的教育实践基地。
晓燕是2017年秋季本科毕业生,优秀的她被保送为本校硕士研究生。她自己也说不出情缘何时,就对西林情有独钟,于是向学校申请推迟一年攻读硕士,决定来西林支教一年。放下一年的时间,就意味着学成后就业也推迟一年,一年的时间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自己拿时间来“赌”支教,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毅力,晓燕真的这样做了。她说在支教的一年里,她用尽自己的“法术”,来提高每位体育特长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有更合理、更科学的训练、更快速地提升成绩,突破自我。这一年的生活中,她始终以孩子们为中心,了解孩子们的一言一行,洞察青春期孩子心理的风吹草动,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情谊。奋斗和快乐的时光都是过得飞快,一年时间转眼过去。她说:“就在结束支教,临行出发的早晨,再也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泪水。”这些细心的孩子们从其他老师处得知晓燕老师的出行时间,全班同学策划了一场让她终生难忘的场景,在未告知晓燕老师的情况下,他们相约清晨在校门口为老师送行,并送上真挚的祝福!她说:“眼泪犹如天空的大雨,谁都不能阻挡它的落下。”
一场师生情谊、一场难忘的送行、一帮求知若渴的孩子让晓燕念念不忘。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恰好在晓燕老师身上应验了。2019年12月,晓燕老师再次趁着假期,自费来到西林,再看看这片校园和孩子们,也是这次才促成我们第一次真正的接触,有机会聆听她的故事。
晓燕说这次的到来她没有提前告诉孩子们,到了学校她就偷偷地躲在教室外的墙角,踮着脚急不可耐地等待同学们的身影。为了给孩子们惊喜,她让其他老师用她的手机远远地帮忙拍照留念,可孩子们走出教室门口,一眼就认出了这是晓燕老师的手机,呼喊着晓燕老师的名字。这是一场怎样的情谊,让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做到睹物思人,也许只有这帮孩子们和晓燕老师才能体会。
于我而言,回想扶贫,有苦有乐,与当地领导、百姓融洽地相处,结交了一帮友人,还有一帮扶贫战友,更有一帮通过我们救治而摆脱疾病困扰甚至重获新生的患者,还有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而带来的医疗改革成效、各医疗机构技术水平的提升、管理理念的进步等等。我的扶贫周期还未结束,但这必将成为我一生的回忆,西林已算作我的第三故乡。
新闻推荐
陶小莫(南通)“返工后,口罩、手套不够?日本含氯‘消毒卡’,抵御身边活病毒!”“三价银离子,病毒天敌,长久抑菌抗病毒!”“精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