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教”与“育”的古今

来源:西安晚报 2020-03-21 05:32   https://www.yybnet.net/

◎桑兵

教育可以探讨的主题甚多,就知识与制度转型而言,教育关涉分科教学与分科治学两面,同时教育自身也有一套制度体系。教育,据说语出《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与“育”分指不同意涵。

清末以前,传教士所译西书,偶有以“教育”为专有名词者,却没有能以近代教育观念完全涵盖指称的实事。今日通行的含义及用法,为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新汉语所推行,看似从汉文借鉴,实际上语义和指称均有不同。清季“教育”输入中国,开始专指西式教育,继而概称历代所有教与育的相关行事。近代以来通行的各种教育史,清季以前部分,基本是用后出外来的观念间架编排组织而成,格义附会者固多,形似而实不同之事亦复不少,其间的问题又不仅似是而非那么简单,最严重的是,适了“教育”这只外来之履,削了中国历史文化“教”与“育”的本意之足。

值得注意的是,国人在合用“教育”一词之时,每每喜欢分解“教”与“育”之义,实际上,合用为新意,分解却是旧法。诸如此类的情形不在少数,如文化、学术、社会、国家等等,都有分别解析,再合并理解的情形。所导致的误读错解,还不仅大小宽窄是否合度,而是如此一来,中国文化制度的精义发生变异,外来体制的奥妙也无从理解。

退一步说,即使中国本来有“教育”,即使不得不用后来的概念指称前事,也应当尽量避免简单地在后来的间架中填充先前的材料,而要努力领会中国固有教育的观念和体系及其所以然。民国以来,尽管偶尔也有人觉得不相适应,大都缺乏这样的自觉,他们的努力,只是强化后出外来框架的有效性,而将填不进去的史事加以剪裁。为了对应外来的系统,如学堂有官立、公立和私立,则原来也分为官学、公学、私学;学堂有大中小三级,则国子监对应大学,府州县学、各级书院对应中小学,社学、义学和学塾对应初级小学或蒙学;新式教育由学部统管,则礼部和国子监也被赋予相应的职责权能;清季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学务,则昔日的学政被定为省一级管理教育的地方官。

这样的对应,看似整齐,容易理解比较,却明显存在削足适履的情形。清代学校从国子监到府州县学,固然官办,可是官学特指八旗官学,一般学校往往不称官学。社学在一定时期官设较多,但一般而言,社学、义学既有官办,也有民办,还有官为倡议,集众人之力所设。书院的经费来源形式多样,很难用官办民办加以界定。至于“私塾”一词,用于指称清代乃至历代书院及官立社学、义学以外各种类型的学塾,始于清季立停科举前后,趋新人士借此贬称排斥在西式新学堂系统之外的本土学塾,坊间并不通用。

就程度而言,书院甚或高于学校,社学、义学,通常比书院层级低。但各州县及以下地方,社学、义学常有易名为书院者。学塾的情况最为复杂,涵盖各种层次、类型,不可一概而论。清代一反前明风气,轻视讲学,注重自修,用考课加以检验,且以科举为仕进之阶,学校、书院为其辅助,包括社学、义学,很难说是后来意义上教育的主体单位,民众的识字背书等基础教育多在家庭及各类学塾进行并完成。社学、义学与书院的区别主要在于两者分工、定位不同。书院通常被认为是以育成才,而社学、义学则是以端蒙养,前者主要对具有一定知识的教养者进行高深教育,以积蓄资治人才,后者则是向民众推广教化,形成良善风俗。社学的官方色彩较强,曾被视为基层学校,义学则较多民间公益意味。实际上,社学、义学与书院互相混称的情况比较普遍。社学、义学往往被视为书院之小者,书院改名为社学、义学者也所在多有。学塾渊源甚早,其设置数量、从教受业人数及社会影响都超过书院、社学、义学等,也大量存在彼此混同、难以区分的现象。各种学塾程度相差很大,甚至同一学塾之中,往往同时进行着程度不同的教学。而且学塾并非全由私办,其教学的内容形式未必比其他教学机构更为守旧落伍。

与一般叙说有异,“私塾”概念的晚出,不仅以西式教育体系为参照,而且用“国民教育”为标准,衡量检验固有的教育机制。其实“私塾”不一定“私”,也不一定“初”,更不一定“劣”。政府方面,鉴于国民教育面对现实确有疏漏偏蔽,有时也不得不参照塾学做法,予以变通。

将中外截然不同的学校体制加以比附,并非教育史家的发明创造,还在清季变制过程中,因为担心改变原有学校引起波动,试图以学校以外的书院、社学、义学、学塾为基础,另行建立一套学堂体系,清廷即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社学、义学也分别改为小学堂。学塾则一部分改为学堂,大部被强制性改良。而原有的府州县学名存实亡,注定了自生自灭的命运结局。这些举措,成为后来教育史立论的凭借。民国时期的学人多少还能感觉到不相凿枘的情形,偶尔试图量体裁衣,另设框架,越到后来,相关的研究,即使严谨认真之作,基本取向都是加强和确定这样的框架,而不怀疑其适当和适用。关于书院、学塾的属性、程度之类的讨论争议,大体是在既定的框架之下,努力将全体的各个部分强行纳入,安放到相应的位置。如此一来,以后设观念固然求得心安,于历史本事却渐行渐远。

清廷立停科举,旨在使学堂与科举合为一途,科举的规制在学堂中得以延续,而士子的仕进之阶堵塞,纷纷转投学堂,育才和蒙养统一起来,成为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分科教学与新的知识体系建构相辅相成,人的知识传承发生突变,各种教科的设置和教科书的编译,使中国迅速进入“科学”时代。原有的知识系统则逐渐被分解重构,如经学以读经、存古和经学课程等形式进入各级各类学堂,又逐渐退出,直到民初正式废止。以“科学”的观念看,各学科当然都是平等的。可是中国社会为伦理政治,没有笼罩性的宗教信仰,特重纲常伦理,礼制、礼俗和礼教,亦是维系社会生存发展秩序的关键。

教育具有社会化功能,国民教育越是普及,国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越是容易将教育的内容当作普遍的知识,作为预设的前提来认识古今中外的一切。就此而论,教育可以说是知识与制度转型的重要枢纽。

《“教”与“育”的古今中外》,桑兵/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新闻推荐

网友点赞 “你们是家乡人民心中的宝贝”

英雄们回来了!这个好消息振奋人心,一时间,西安人的朋友圈、抖音、微博再次被刷屏。从首批队员出发,再到先后两批队员凯旋...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千里报平安2020-03-20 23:53
不同寻常的假期2020-03-21 05:31
评论:(“教”与“育”的古今)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