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当一件事情发生以后,那个人没有及时地采取必要措施,而是过了许久才采取一些措施,那么这种人就叫做“马后炮”。如果那个人对于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等等,也是在很久以后才弄清楚,那就更要被批评为“马后炮”了。由此可见,“马后炮”总是带着消极的含义。
“马后炮”一词最早见于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今日军师升帐,大哥须要计较此事,不要做了马后炮,弄的迟了。”这里“马后炮”是“码·后·炮”的谐音。这里说的“码后”即不及时,“炮”是动词“炮制”“处理”义的谐音。
《现代汉语词典》有一词条称:“马后炮:象棋术语,借来比喻不及时的举动。”《辞海》同条说:“譬喻失时无效的动作。”《汉语大词典》同条说:“原为象棋术语,借喻不及时的举动。”
是的,真正的“马后炮”是象棋的一着,形成“马后炮”对方必死。“马后炮”在象棋中是一种极厉害的杀着,为什么会用来比喻“不及时的举动”呢?其实,指不及时的“马后炮”,说的不是象棋,而是旧时戏剧界的一个隐语,“马”,谐音“码”。“马后”意思是把演出时间延长一些。与它配套的说法是“马前”,此“马”谐音“抹”,“抹前”即把演出内容去掉一些,提前结束。
明代的市语、隐语、江湖话汇集《六院汇选江湖方语》云:“马后:是叫缓些。马前:是叫快些。”《汉语方言大词典》说:“辽宁本溪戏剧行话,该唱时唱迟了,是‘马后’;不到唱时唱早了,是‘马前’。”
现实生活中“马后炮”是一个贬义词,“当头炮,把马跳”是象棋的一种开局着法,马后炮指对方已经跳了马,己方才当头炮,比喻事后采取措施,无济于事,或者事情已经发生,才说自己有先见之明,说自己早料到事情的结果会是这样,指人们主观认识和行动落后于客观实际的某些情况。
也有用“马后炮”骂人的,表示事情都发生了才说,本来就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也就是说:事情发生的时候没什么有该有的或者有价值的反映,事情过了以后又叽叽歪歪。
总之,生活中遇事要及时处理,不能“马后炮”。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化,有一些字、词、句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最初的含义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左的,就像“衣冠禽兽”。还有一些词语,则长期被世人误解误用,很有必要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基于此,本版特开设“字斟句酌”栏目,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来稿请注明“字斟句酌”栏目,投稿信箱:whrbzfkb@163.com。
查君书
新闻推荐
全球疫情已进入瞬息万变的阶段。近一个月前人们的讨论焦点,可能还是“钻石公主号”上的几百号病例;但不过半个多月的时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