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记者 李凡) 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从“苦甲天下”到如今的林茂粮丰,离不开一位“老愚公”——文朝荣的付出。几十年来,他以赤子之心带领村民用绿色斩穷根,在苦寒的乌蒙大山深处种出一片幸福地。
20世纪80年代初,地处喀斯特山区的海雀村,土壤贫瘠,森林覆盖率不到5%。“能种的地方几乎都种了,可就是产量上不去。”1982年开始担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的文朝荣很是焦虑。
“只要山上有树,就可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向贫困宣战的想法在文朝荣心中萌芽。
经过3年苦战,海雀村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了华山松、马尾松,造林面积1.16万亩,全村光秃秃的“和尚坡”变成了绿色的林海。
植树造林是为“将来”造福,群众不能饿着肚皮绿化荒山。文朝荣又开始琢磨提高村里的粮食产量。1989年,海雀村有了白色地膜覆盖种植,之后,文朝荣又推行土地有机改良和杂交技术,土豆、玉米等粮食的土地单产得以提高。1994年,海雀村粮食生产总量提高到14.5万公斤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203.5公斤,村民吃饭问题基本解决。
文朝荣还带头捐资建学校。在他和多方努力下,海雀村建起了一栋8间校舍的教学楼,还办起了学前班,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1995年,文朝荣从村支书岗位上离任后,一直担任义务护林员。他平时早出晚归,精心呵护着他和群众辛苦种下的这片山林。多年来,这片林场从未发生过一次火灾。
在他30多年坚持下,海雀村守住了这片林,森林覆盖率超过70%。因为林地水源涵养充沛,还为周围7个寨子提供了饮用水源。
2014年,把树林视为生命的文朝荣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2岁。安葬他的墓地没有墓碑,正前方是海雀村的万亩林海。
新闻推荐
4月13日,澎湃新闻获悉,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嘉兴路街道HK271-01地块仍未成交,此时距离其原本定标时间已经超过10日。上海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