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盲点,因地制宜探索基层治理模式,切实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1、社区—社会协同型:变“碎片化”为“组合拳”
做实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孵化社会组织846个,培育专业社工513人;建立社区工作者4岗18级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体系,推进社区亲民化改造,通过统筹政策、资源、项目下沉社区的“组合拳”,确保办事有人、有钱、有阵地。
2、小区—协商互动型:变“相互看”为“共同干”
建立小区党组织354个,健全党群议事会、民主协商会、述职恳谈会,帮助小区“有事来协商、治理共参与”。主城区街道设立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开展星级“红色物业”评定,构建“小区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治理机制。
3、散居楼栋—邻里自治型:变“老大难”为“微家园”
探索在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和散旧楼栋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加强自我管理、协同治理。按照“先自治后整治”原则,开展48个老旧小区改造,因地制宜拆墙并院、拆违增绿,营造亲民化、适老化环境,老城区焕发了新面貌。
4、乡村—能人治理型:变“空壳村”为“小康村”
实施村党组织书记优化提升行动,选派优秀或公开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到村任职,成立14个异地农民工党委,累计回引优秀农民工4.5万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9.6岁,能人“一肩挑”实现64.5%,带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380万亩,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12.25万元。
5、城乡结合部—联防联治型:变“无人管”为“人人管”
推行党建联抓、队伍联管、治安联防、矛盾联调、基层联治“五联工作法”,推广“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经验,落实“一村(社区)一辅警”,实行专职人民调解员驻公安派出所制度,多元化、全过程解决矛盾纠纷,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新闻推荐
“上海发布”微信公号7月1日消息,上海市卫健委今早通报:6月30日0—24时,无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月30日0—24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