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青 作
□罗志华
“我需要‘清凉口罩’。”面对炎炎夏日,有人表示戴着口罩快要捂出痱子了,于是,喊话各路卫生用品以及清凉用品生产厂家,“能不能开一条生产线做清凉口罩,这何止百万商机?”不少商家入局转型生产“清凉口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在进行时,人们最关注的除了“清凉口罩”的效果之外,还有是否靠谱。(6月30日《中国青年报》)
“清凉口罩”既可增加个人防护,又能提升夏天佩戴的舒适度,为民众所期待。正因如此,“清凉口罩”一经推出,格外抢手。比如一款日本产“清凉口罩”,虽单价高达60元,但推出当天就售出2万只。国产999IDAI清凉爆珠口罩也一度供不应求,近日河南舒莱卫生巾厂发布一款“清凉口罩”,当天在一个小时左右的直播中,经销商支付了1250万元定金,预定约7000万只口罩。
民众追捧“清凉口罩”,商家根据民众需求进行创新和组织生产,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鼓励。然而,“清凉口罩”效果几何,则有待评估。有消费者对“清凉口罩”颇感满意,认为的确是“夏日神器”;也有人使用后,对其清凉效果和隔离病毒的作用持怀疑态度。民众褒贬不一,说明不同的“清凉口罩”,质量与效果相差悬殊。
“清凉口罩”是新生事物,还来不及推出统一的质量标准,何谓“清凉口罩”,只能各自解释,这样一来,长时间保持清凉的口罩可以冠之以“清凉口罩”的名头,但仅能提供几分钟清凉感的口罩同样可以,既然如此,企业就只能各自凭良心办事,质量监管也就无从谈起。且“清凉口罩”如此好卖,或许会有企业以此为噱头,趁标准缺失之机大捞一笔,既损害消费者权益,又给疫情防控添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清凉口罩”往哪个方向发展,标准是重要的决定因素。何谓“清凉口罩”,不能任由企业自行解释,需要权威界定,给出标准答案,统一质量标准,划定准入门槛,对未达标的口罩,则不应借“清凉”二字来营销。惟如此,方能让“清凉口罩”实至名归,在个人防护和消费体验两方面,均赢得民众认可。
新闻推荐
上学去的路上,忽然闻到一种特别熟悉的香味,没有栀子花的凛冽,也没有桂花的硬扎,是那种绵软而熟糯的味道。环顾四周,路旁那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