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降雨,让长江水位不断上涨。长江南京大胜关段江面水位已达10.44米,逼近历史最高水位。这里的长江中,更因有一段深达45米、长4.7公里的江中深槽,被称为南京一号“险工段”,是汛期来临时南京的最险江堤。为“预报”这处长江深槽可能因溃塌引发紧贴着的堤坝发生险情,大胜关当地居民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就在深槽边的江水中插上红色的小旗,俗称“消息旗”,总共6面,并沿用至今。
7月14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近这段大堤的守护人——南京市雨花经济开发区天后社区防汛志愿者。他们自7月7日起防汛提升为三级响应以来,开始24小时日夜守护着家乡的大堤。在这一群守堤大军里,一位瘦弱的老人备受关注,他就是插“消息旗”的当地老党员韩秀忠。在43岁时,他成为当时金胜村村主任后,从前辈手中接过“消息旗”,每逢汛期来临时就插上,至今已值守最险江堤“消息旗”长达32年。
32年来,他每逢汛期必会插上“消息旗”
7月14日下午2点多,紫牛新闻记者来到南京长江三桥附近的长江大胜关段,即时数据显示这里的水位已达到10.44米,逼近历史最高水位。大堤的绿化树枝上,间或可见一盏盏白炽灯泡,多个简易棚竖在堤边,一个小木屋里不时有人员进进出出,显示这里正处在紧张的工作之中。
小屋门外的长江水,正呼啸着向下游奔涌。不远处的江水中,两面红色的小旗帜正在迎风招展。旗帜旁边数十米处的江岸边,一位老人从一只小船上下来,旁边的同伴将船固定在江边。老人从约2米高的堤下一跃而上,身手矫健。他加入到一行四人之中,又走到大堤背水堤的草坪处,开始巡查堤坝。
一行四人在大堤背水堤的草坪处开始巡查堤坝
“他就是插“消息旗”的韩秀忠老人。”同行的一位志愿者对紫牛新闻记者说。
面色黝黑的韩秀忠,身材瘦小,行走在这一溜守堤人中并不那么显眼。但是,他是位经验丰富而热情的老党员,32年来,每逢汛期来临时,都会在江中亲手插上6面“消息旗”。
“他有经验,对防汛工作非常支持,我们也很受感动。”经常配合韩秀忠工作的当地一位志愿者告诉紫牛新闻记者。
韩秀忠坐小船查看消息旗
“我今年75岁了,看不出来吧。”不善言辞的韩秀忠对记者笑着说,旁边江中45米的深槽,离脚下南岸堤坝只有40米远,插“消息旗”有些年头了,确实要些功夫。比如,旗帜要插到深槽的边上,太靠深水面容易被冲倒,会造成“谎报军情”,插得离深槽约1米处正好。
长江45米深水槽示意图
韩秀忠说,43岁时他任当时金胜村的村主任(后与天后村合并,再后来改名为天后社区),开始接过插“消息旗”的重任,没想到这一接手,至今年汛期时已32年了。“其实今年插“消息旗”的时间比较早一些,汛期来之前就插好了,原本有6面,淹没了5面,这一面还是我连续往上连接了3次,才露出江面的。”韩秀忠说,其实每次插这些“消息旗”时,心中都有一种责任感,觉得自己还能为社区做些事,还能发光发热,这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在韩秀忠的记忆里,他年轻时上堤抗洪,那个时候全村成年人都得上,往往上阵是夫妻一起、父子结伴,保的是全村1000多人的饭碗和生命。“那时还都是土坝,水涨起来了,家家扎草笼,备桩木,站在江水里,隔一米一个人,一浪一浪地冲来,如果人不扶着桩木和草笼,那要被冲走的。”韩秀忠说,大概是上个世纪90年代时建了水泥堤坝,条件好了,人也不用站在江水里抗洪了。不过,防范险情的任务还是不能松懈。
长江45米深槽的中段
南京长江深槽边
6面“消息旗”已飘扬50年
“我们现在有100多人守堤,分两班24小时全天值守。”南京市雨花经济开发区天后社区党总支书记高源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自从7月7日上级防汛指挥部将警戒线级别由四级升级为三级响应以来,他们这一群守堤人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已连续7天7夜值守在这里,累了就回附近社区休息一会,再过来轮班。
长江大胜关段水文监测点
长江南京大胜关段江堤处于南京市雨花经济开发区天后社区地段,被称为南京市1号“险工段”。所谓“险工”,是指在设计运用条件下可能发生危险的堤防区段。而列为“1号”,它无疑是南京最险的江堤。
何为最险?因这里的长江段处,由于长期水流冲刷,形成了一段4.7公里长、截面深达45米的深槽。紫牛新闻记者从勘探的资料看到,这个深槽的南向面处,几乎是笔直下沉,没有任何带斜度的浅滩作为缓冲。正因如此,随着水位的升高及水流的加速,江中深槽的陡岸极易因冲击、侵蚀而发生坍塌,进而影响仅有40米远的南面堤坝。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整个南京长江段最险要的地位。
长江大胜关段水文监测点
紫牛新闻记者站在堤岸上,能清楚地看到湍急的江面上,两面绑在一起的小红旗正迎面飘扬。谁能想得到,它是险情的“预报员”,它能反映危险。
“这样的“消息旗”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了,就是为了监控深槽的变化。”高源对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说道,“消息旗”的底部紧挨着深槽边缘,沿线一共插了6面“消息旗”,根部则互相用绳子绑紧,形成一串,牵一个而动整体。
长江上的消息旗
“因为水位持续上涨,6面“消息旗”如今只剩下这1面,这还是3次加高后的。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面“消息旗”一直高昂着头。”高源说,淹没在水下的“消息旗”其实一直在发挥作用,只要有一根发生倒伏,就会连带着其余的全都倒下,从而触发警报。而这个土办法因为行之有效,直观简洁,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时时监控着它,值守人员来来往往的,看到它已成习惯,心里也安定多了。”高源说,只要这个旗子一直竖在那里,那就说明下面深槽处没有发生变化,险情的因素下降了。
“只要还能走动,我就会一直坚守。”
老党员动情地说
“消息旗”离水泥江堤约40米远,而韩秀忠插旗的作业工具就是那条小船,每天他无数次走在江堤上,看着他亲手插下的“消息旗”仍昂扬着,心里就有一种安稳感升起。他会和同伴一起,穿上救生衣坐上小船,船上放着的两把铁锹,是临时作桨用的,划向江边的“消息旗”旁,清理江中上游流下来缠绕在旗杆上的漂浮物。
韩秀忠坐小船查看消息旗
作为一名老党员,韩秀忠每天都要和社区干部、民兵和志愿者一起,到大胜关江堤上巡堤,一步步丈量着大堤,守护着它的安全。
韩秀忠动情地说,以前当村主任时,每到防汛时,家中的三个孩子尚小,只能扔给爱人照顾,自己和村里的人一起上堤,最长的时候一守就是三个月,没有空回家,衣服一穿一个星期都不带换的。如今,孩子们各自成家立业了,老伴在家自己照顾自己,韩秀忠说,他更能无牵无挂地守堤了。
韩秀忠接受采访
“我现在身体很健康,估摸着还能再插几年“消息旗”。只要还能走动,我就要把“消息旗”一直插下去。”他说,自己要像“消息旗”一样,屹立在江面上,给自己和身后的同乡人一个承诺。
老人和他守护的“消息旗”
汛期“大考”在即
最险江堤守候有他们
“天气预报说未来多天还有雨,我们早已按照备好的应急预案行动了,所有人员、物资已经到位。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消息旗”,每隔一小时便对大堤的背水坡巡查一次,及时发现排查隐患,做到守土有责。”天后社区书记高源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们前期已准备好大量的编织袋、沙子、石块及粘土方,足可以应付发现的小散浸点,或者小一点的管涌,可为后备防汛赢得足够的时间。
正在巡堤的志愿者们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们都经过培训,且都有着丰富的防汛经验。比如,在巡查中如果发现有渗漏点,他们会及时在渗漏点周围围一个圩子,做成俗称的“养水盆”。“就用准备好的沙袋配合塑料布等物资,围着渗漏点搭一个类似水池的圩子,把渗透进的水蓄起来,随时观察它的变化。”一位志愿者说,做好了“养水盆”,可让堤内外的水位达到一致的高度,因两边水压一样,力量平衡了,就不会对堤坝形成冲击。如果渗漏点变大,那就要及时向上级汇报,要采取进一步的处理措施。
雨停后,江边的天气异常闷热,守堤的工作人员都是一身汗,身上还带着泥土;碰上下雨,他们踩在泥泞的背水堤上,深一脚浅一脚,浑身湿透地睁大眼睛察看,那里的水流到底是雨水还是渗漏水?工作的艰辛程度,非常人所能承受,更何况韩秀忠老人已经年过七旬,更需要坚强的毅力。
而正是因为有着像韩秀忠这样一群朴实而可爱的守堤人,才让南京这处最险江堤在汛期来临时,能确保安然无恙。
紫牛新闻记者|陈勇 梅建明
编辑|张冰晶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来源 记者拍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原标题:《【紫牛头条】南京最险江堤边,老党员守护6面消息旗32年》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我国三年 将投资约1.29万亿元 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据新华社7月14日电记者从13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获悉,我国计划2020年至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