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我想我可以改变世界,和你分享更美的家园。”
在前几天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多个人工智能联合演唱了一首名为《智联家园》的主题曲。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的一点是,就连这首主题曲的作曲也是人工智能。且该曲的“作者”人工智能“小冰”,日前刚刚被授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2020届“荣誉毕业生”称号。
两分钟内写出完整歌曲
参与“指导”小冰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师陈世哲告诉记者,这首《智联家园》的旋律是小冰独立完成的,为让歌曲效果更好,人类也配合小冰对编曲进行完善。“虽然人类参与其中,但可以说主要工作都是人工智能完成的。”
“小冰受到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和相关资料的灵感激发,创作了这首歌曲的旋律。”小冰团队介绍,事实上,在受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张图片激发时,现在的小冰不仅能够创作出音乐曲目,还可以根据其风格和节奏自动完成配器选择、编曲及歌词创作。
目前,小冰创作一首三分钟左右完整歌曲的时间,可以控制在两分钟之内。
“荣誉毕业生”比人类更强吗?
除了“创作”速度快,小冰在“写歌”方面和人类有哪些不同?
在小冰的导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于阳看来,仅从创作方式来讲,小冰就和人类有很大区别。“小冰拿到歌词,就可以自动生成音乐的旋律,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演奏出来。”
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介绍,具体而言,小冰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会先根据所给资料,从某一个段落入手进行创作,再从这个段落延伸到其他部分。
陈世哲解释,“我们一般认为音乐是一个纯艺术的事情,但其实可以分两块来看:音乐既有艺术和情感的东西,也有一定规则,特别是在旋律创作、编曲中,比如说比较常用的和弦排列结构就会有一定规则在里面。”而目前小冰就是针对音乐创作中“有规则可循”的部分进行“创作”的。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不用模仿人类“思考”,就可以根据数据“创作”出音乐作品。从这一点来看,人工智能目前毫无疑问是与人类有差距的。
于阳坦言,虽然人工智能在歌曲上的创作能力以及作品呈现,确实达到一定水准,但“AI作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类还能做什么?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在歌曲创作方面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小冰团队也一直强调,“人工智能拥有的创造能力,从来不是以击败人类为目标”,但不少人仍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价值将体现在何处?
陈世哲给出的答案是“情感”和“创新”。“在未来的音乐创作中,人类的价值更多是在情感方面,或者说是人工智能还没有想过的更创新的领域。”
“机器技术的发展会倒逼人向更未知的领域去探索。至少现在看来是这个样子。这个过程中也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机器会经常不按常理出牌,写一些旋律,写一些东西,而对人有一种启发。所以我觉得未来可能会是一个人类与人工智能互相协同发展的场景。”
另一方面,陈世哲也认为,现阶段,人工智能确实也是一项可以“降低门槛”的技术。
今年,陈世哲一众老师和小冰一同教会浙江松阳的学生如何创作歌曲。“我们通过远程方式教会当地孩子一些基本的旋律创作概念,孩子可以简单地写几句旋律、歌词。但这个作品并不完整,这时小冰的编曲能力就展现出来了,小冰能快速帮助孩子们将作品完善成一首歌曲。”陈世哲觉得,从这个层面上说,人工智能起到提升效率、降低艺术传播门槛的作用。
但他同时也知道,即便在音乐领域,人们也对人工智能有不同看法。“有人会有抵触情绪,也有人愿意主动拥抱,有人会过度夸大人工智能的进程和作用。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去迎接它、积极学习它,但不要盲目地把它作为噱头去推进,而是真正落实到具体实施上面。”(人民网)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南京7月14日电(记者何磊静)记者14日从江苏省民政厅获悉,该省多部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养老服务人才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