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 百态社会 今日财经 今日股市 今日国际
地方网 > 焦点 > 今日国内 > 正文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引质疑

来源:潍坊晚报 2020-07-15 08:49   https://www.yybnet.net/

父母疑用研究成果为孩子参赛“铺路”,云南省科协已展开调查

近日,云南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凭借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研究的课题《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三等奖,引发大量质疑。不少网友认为,仅凭一个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很难完成上述课题。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获奖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14日,云南省科协关注到此事,已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

获奖学生曾上网查询什么叫基因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青创赛)官网,《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项目简介中提到:“本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比较分析了高原家养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发现了高原哺乳动物低氧适应受选择的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记者注意到,获奖学生在其实验记录上写道,“2018年1月6日,吕老师带我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研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

实验记录中还提道:“2018年1月7日,我开始用电脑和手机在网上搜寻相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用网站查找了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2018年1月9日,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而四天后,获奖学生便表示了解了PCR技术的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设计、PCR扩增mRNA底物和荧光基因的概念,大概了解为何通过荧光强弱的比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进而判断一个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功能强大与否。

上述信息引发了网友的大量质疑,不少观点认为如此高深的学术成果,仅凭一名小学生很难完成,更何况研究经过显示,此前该学生还不懂什么叫做基因,或存在学术造假等问题。

获奖项目疑为其父母的研究成果

7月13日,昆明动研所官网发布消息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另据报道,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多名研究人员证实,获奖学生是该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与杨翠萍之子。

记者注意到,2019年11月23日,中科院官网刊登了一则题为《昆明动物所等在家养动物高原适应遗传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的消息,该消息提到“研究人员从这些快速进化基因中,鉴定出一个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该成果在线发表在NationalScienceReview(《国家科学评论》)上。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即为陈勇彬。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显示,杨翠萍还是“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项目负责人。

对此,网友质疑获奖学生课题为父母的研究成果。

7月14日下午,记者多次拨打动研所官网上公开的陈勇彬与杨翠萍的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随后,记者又联系到了青创赛及昆明动研所,上述两个机构的工作人员均表示,目前事件仍在调查,暂无更多信息可以透露。

青创赛获奖曾为自主招生报名门槛

青创赛官网显示,该赛事是由中国科协等部门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每年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层次的活动,经过选拔,500多名的青少年科技爱好者、200名科技辅导员相聚一起进行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

青创赛的宗旨是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其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人民网的一篇评论则认为,该项赛事已经背离了设置的初衷,不但获奖项目难到连硕士博士都看不懂,甚至成了破坏教育公平、亵渎科技创新的温床。

青创赛之所以多次出现名不副实的科研项目,无非是因为与升学挂钩。在一分就能超千军万马的中考和高考中,这种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获奖作品,往往能在自主招生中获得加分。

记者注意到,在此之前的高校自主招生中,青创赛获奖成为必要条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自主招生,都将获得青创赛一等奖作为申请的门槛之一。

而目前,青创赛与升学挂钩已经成为历史,今年1月,教育部印发意见,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明确从今年开始自主招生正式取消。

网友为什么质疑

无论调查结果如何,这件事都值得深思。网友的质疑是有道理的:难道这个小学生的科研能力已经达到专业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水准?这显然不科学,也超出了正常人能够理解的范畴。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驱动力呢?

一些“神通广大”的家长亲力亲为,从搞科研、策画展、发文章等方面整合资源、拼人脉,为孩子升学全面“助攻”。一位博士说自己曾做过一个项目,事后才知道是“替别人的孩子参加一项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做的”。

在教育部已明确特长生、竞赛生培养与升学加分全面脱钩的情况下,为何家长还乐此不疲?这是因为显性加分没有了,但“隐形加分”仍然存在,在校内评优、升学保送名额等方面发挥作用。近几年来,科技创新类竞赛加分仍不少见,即使常规高考途径的加分取消了,也会在保送、计划中体现。

“隐形加分”其实不难理解,若是几位竞争者在硬性指标方面难分伯仲,那就要寻找其他的参考项。这些参考项正是“隐形加分”可能存在的领域。这也正是一些家长“各显神通”,进行各种教育投机的“内在驱动力”。“艺术圈的家长搞艺考,学术圈的家长拼竞赛,各有各的门道,并且越高端越隐蔽,复核困难”,一位家长的吐槽不无道理,而“昆明市六年级小学生通过研究突变基因获奖”已然给出了生动的注脚。

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吉林省举行抗疫主题作品展

这是在吉林省抗疫主题美术·摄影作品展上展出的部分作品(拼版照片,7月11日摄)。近日,“大爱无疆——吉林省抗疫...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引质疑)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