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情怀天下知,文明祭祖清明时。
又到了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重要日子,我们应该如何追思先辈、寄托感恩情怀,度过一个平安、文明、绿色的清明节呢?
在讲究慎终追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祭扫文化一直世代传承。以前每到清明祭扫时节,人们往往上坟烧纸、燃放鞭炮,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其实放鞭炮、上坟等毕竟只是一种形式,对于“缅怀先人”这一清明节的永恒主题而言,恐怕最重要也最关键的还是心怀感念。只要心中怀有对于亲人的牵挂和思念,又何尝不是对于他们最恰当、最得体的祭奠呢?从这个角度来看,清明祭扫的多元化应该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有幸看到,随着社会的繁荣,时代的进步,清明节中的祭扫活动在许多地方已移风易俗,焚纸、放炮也逐渐被其他文明祭扫方式代替。例如:音乐祭祀、鲜花祭祀、植树祭祀、洗墓祭祀、家庭追思会、社区公祭、签名祭祀等。
近日,笔者发现有的城市在清明节前推出一墓一码的二维码“扫墓”新举措,这种网上祭扫方式值得复制推广。因疫情防控需要,近年来许多城市已暂停现场祭扫、集体祭扫活动,推出云祭扫、代祭扫等方式,虽然网上祭扫不可能替代传统祭扫,但它是一种新文明,是老传统和新风俗的完美融合,是互联网给新时代人们带来的便利,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更能快速便捷、随时随地将敬意送到“云端”的网上祭扫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尤其是“一墓一码”,更是增强了祭扫的仪式感、现场感、真实感,传统祭扫能表达的缅怀之情网络祭扫一样可以表达。同时,这种“无烟祭扫”的网上祭扫方式,也符合新时代文明、节俭、绿色、安全的发展理念,顺应移风易俗的改革需要。故网上祭扫越来越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正如许多人表示,网上祭扫不能仅仅止于防疫之需,而应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文明祭扫方式推而广之。
诚然,网上祭扫不是新鲜事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相关文明祭扫的倡导,已有部分省市在实践,但并没有被广泛推行,主要原因还是受传统祭祀观念的影响。文明祭扫是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倡导文明祭扫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道理没有人不明白,关键是如何把人人心里明白的道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逐渐形成自觉、养成习惯。多年来的文明实践表明,推进文明祭扫要在“事儿上见”,把功夫下在日常生活中。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抓住时机,通过主题活动自然地切入。其实,每年清明节,都是加速祭扫习俗转变的“窗口期”,相关部门可借此机会引导人们改变生活陋习,培育健康文明生活习惯,这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的移风易俗。
文明祭扫关乎生态文明,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与生活品质,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笔者在此呼吁,让我们争当告别陋习的先行者、文明祭扫的践行者,让绿色生活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每个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用绿色理念拥抱春天!
新闻推荐
客户私下与卖家签约,法院认定属于“跳单” 经承办法官沟通,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支付中介费1万元
江苏如东的李某通过中介找到合适的房源后,跳开中介私下与对方联系并买了房,以此来规避中介费用,后来中介将李某告上法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