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读全文我首先要说的,是作者的“乡土人本教育”实验所提出的核心概念,引起我的强烈共鸣,主要有三。
其一,“唤醒乡土之情”和“生命传承的本性”,让“农村子弟有根基,有底蕴”。我注意到肖老师对乡村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精神状态的变化的一个观察与描述:“随着年龄的增长,灵气会变木气”,“更多的孩子目光中会出现茫然与困惑”,这一发现和揭示,是触目惊心、很少有人敢于正视的。肖老师特别强调,“当我们跟踪这些蹒跚走过独木桥的农村孩子的后大学时代时,我们悲哀地发现很多娃的命运并没有因上大学而改变,他们面临就业难、在城市生存难的困境。而此时,他们对乡土也没了感情和依恋”,因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迷茫、困惑和惆怅”。我也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后大学时代”的农村孩子,同样为他们的迷茫、困惑而震撼,并和肖老师一样,引发出一个带有根本性的人的生命和教育的命题:如何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并尖锐提出了年轻一代(包括农村的孩子)的“失根”危机:“我们现在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在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当他们逃离土地,远走他乡与异国,就走上了永远的‘心灵的不归路’;即使不离乡土,也会因失去家园而陷入生命的虚空”,我们都注意到的这些“后大学时代”的农村孩子就是这样,既不能真正融入城市和异国生活,又不愿回归农村,成了“两头都不靠”的漂泊者。“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由此延伸出的,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也是精神建设的大课题”:和年轻一代一起,去关注与研究“自己脚下的土地”,“去发现、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去与祖祖辈辈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对话,共同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将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与血肉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这就为以后一生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收于《贵州读本》)。在我看来,这也正是“肖老师们”从事的“乡土人本教育”实验的初衷和核心追求:我们想到一起了。
这背后还有一个如何发挥农村教育的独特优势的问题。这也是肖老师在书中一再讨论的:“农村人对自己(不同于城市的)差异化的优势认识不足”,就造成了“本土教育资源未充分挖掘”的缺憾。许多“地方教师”“对本地地理、天文、民俗、历史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却在体制教育中玩不转”。而“五谷蔬菜,节日节气,山川河流,民俗风情,家族祠堂,这都是极好的教学素材,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处学习属于自己的文化。在祖先智慧和文化的浸泡中成长的孩子才会茁壮”。这些论述都让我想起了自己也曾经讨论过农村教育的二大优势:第一就是“农村本土的地方文化,民间文化”;“还有大自然的熏陶”,就像肖老师所描述的那样,“面对自然和宇宙万物”,“当孩子在晨曦中感受、欣赏山谷中的云雾时,时而漂浮不定时而扑面而来的神奇和美妙,怎能不让他们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当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一起观察记录植物的发芽、幼苗的生长,体会生命的脆弱时,他们怎能不对生命产生悲悯之情?”这就是我所说的,“‘人在大自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样的生存状态,对人的精神成长,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本文节选自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为《大山里的未来学校》所作序言,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谷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时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