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上午十一点之前,老肖准时在群里温情呼唤:亲们,回来吃中饭的报名啰。然后是温暖的微笑表情。下午四点半之前,再次温情呼唤,温暖表情依旧。
放月假之外,每天都是这样。
日子不再平淡如水,千篇一律竟然生动、温暖,暖流涌动,阳光明媚。
我们这一大家子异乎寻常的日常,仿佛多年前的乡下老家。
可我们是在城里奇迹般地组合起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家庭,组合起来时间很短、很短,但不需要理由地相信:“亲情”会延续很久、很久。
偶遇
在尘世中行走,萍水相逢是难得的缘份,就像我们——曾经的同事何老师,两位学生家长姗姗和老肖——因租房相遇、相识到相知,一切自然而然。
进城二十年,第十次搬家;直到这一次,才搬出个功德圆满来。
我们的房子在临近的宜居城市,双休日和寒暑假才过去住。一个家就像一只船,在城市之间飘来飘去。
又得搬家。搬家之前得租房,租房之前得看位置看房子看房东……接连多日,摇摆不定。同事何老师也辞职了,找到了现在的住处。听说我们也在找房,说一起租吧,于是,我们合租。
同层还住着一位学生家长,当时犯嘀咕:好不好相处?不久后遇见,顾虑顿消。这位母亲主动招呼,极热情、友善,也极善言辞,富有亲和力,似乎与谁都是一见如故。妻子说:和这样的人相处,会很愉快,终生相处不厌。
可没多久,又来了一位学生家长……
这位母亲不同,既不爱笑,也不多话,似乎时刻在提防着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不好相处。不过妻子的热情如春天的阳光,不久就熟悉了——才知道初次见面骗了我们的眼睛,还有感觉。
萍水相逢,就是如此偶然。
磨合期
似乎前世有约,今生水到渠成。
记得第一次遇见姗姗,听说她是儿子在读学校的老师,很高兴。姗姗对人很热情,也很健谈,聊天毫无违和感,双方都很愉快。
直到如今,都是如此。也许,将来也是如此。
后来,老肖来了,姗姗热情得像姊妹。老肖笑得不太自然,姗姗大方得很。都是女人,都是母亲,都是小城时兴的带读家长群体,尽管一个城里一个乡里,却心意相通,无话不谈……
姗姗和老肖,一个城里人,两口子都在离城不远的乡镇任职,每天往返城乡之间;一个乡里人,从离城很远的乡下来到城里陪一双儿女读书。两人也是一见面就如邻居,再见面就成朋友,很快亲如姊妹。
何老师来自重庆,与我同是小城高中民校同事。与我妻子交往不多,这次同时来到这里,租房时一拍即合——合租。搬过来后,平时各忙各的,双休日一起玩,晚上一起跳舞,因为性情相投,很快亲如姐妹了。
四家人萍水相逢,从纯粹的陌生人到亲如一家人,无疑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发生,过程很短,很短,可以忽略不计。
一家亲
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两位母亲最辛苦。
每天清晨,两位母亲准时起床。我和妻子躺在床上,听着大厅里的响动:抽油烟机的声音,锅碗瓢盆的声音,两人小声说话的声音,甚至走路的声音,最后是催促孩子们起床吃早餐的声音……母爱无私且无微不至,在四楼大厅涌动。
早餐后,姗姗睡个回笼觉,准备上班;老肖的作息时间最为独特:早餐之后骑上小三轮摩托送儿子去学校,回来后,将需解冻的荤菜拿出来解冻,然后上床睡个回笼觉。十点半起床开始忙午餐。午餐后,孩子们去学校了,收拾干净,又上床了,打开手机玩会抖音,然后睡觉。下午四点半起床忙晚餐。晚餐后又开始收拾:碗筷洗干净,餐桌抹干净,地板拖干净,又玩会手机,再上床睡觉。晚上九点半左右起来,穿戴严实,骑上摩托去接儿子……
两位母亲忙完,我们才起来,开始忙早餐。两位母亲再三说:早餐一起吃,我们友好地拒绝了——时间不统一,再说不想辛苦已经够辛苦的妈妈们。
中餐和晚餐就不同了,只要时间允许,一起吃“大锅饭”。
老肖时间把握得很准:两个孩子放学回来前,老肖会把握好时间:中午12:00准时午餐,下午5:50准时晚餐。二十分钟前,老肖开始炒菜,也是一样一样来。炒菜开始,大厅里热闹起来,香满大厅……青椒炒猪肉、高笋炒牛肉、红辣椒炒干笋、盐辣椒炒干鱼,老家带来的红辣椒拌南瓜藤——下锅一炒就行,水煮四季豆,还有水煮萝卜菜。我们和孩子们一样,中餐晚餐在一起吃。
当然喝酒。尤其周五,双休前奏,美味,美酒,不可辜负……
大厅里有三个冰箱,冰箱里都有存货,乡里带来的,街上买来的,都有。冰箱里的食材不分彼此,想吃什么吃什么。都爱吃乡里土菜。谁回乡下老家了,都会带土菜来,绿色环保,原汁原味……回次老家,一次“扫荡”,车子后备箱里装不下了,放后排座位。何老师家在重庆,往来不便,但妹妹的老公家离此不远,家乡土菜不会少……
于是,土鸡土鸭来了,土鸡蛋土猪肉来了,乡里鱼虾来了,乡里蔬菜来了,还有芋头,还有腌菜,辣椒更是名角,风味独特。
周一到周五,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早餐后,晚餐前,只有老肖在家,坚守阵地。双休了,妻子、何老师、姗姗一起下厨,老肖才轻松两天。说好让老肖休息,老肖不同意,笑着拒绝:不辛苦,一起来。一起忙,乐在其中。也是,四个女人有说有笑,忙并快乐着。
平日里,我们四楼这个家,随时回来随时有人,聊天、喝茶、吃水果、讲故事。该做饭了,两三人或三四人齐动手,米是乡里的,蔬菜也是,荤菜,三个冰箱里都有,土货洋货随意挑,换口味。七嘴八舌商定后,有人淘米煮饭,有人拣、洗蔬菜,有人大刀阔斧切肉,有人洗锅,或煎或炒或煮或炖,锅碗瓢盆交响曲在大厅里响起来,没有掌声,却欢声笑语……
假如都回家吃饭,满满一大桌,荤菜素菜,“满汉全席”的微缩版。好菜不能少了好酒,白酒、米酒、红酒,来来来,觥筹交错,飞觞醉月……日日杯深酒满,朝朝园圃花开,自歌自舞且开怀,领取而今现在——神仙日子就在眼前……
平时,大厅里的大圆桌上,鲜果和坚果不断。比如秋天,橘子柚子金秋梨猕猴桃轮番上或齐上阵,瓜子花生各种饼相陪衬,宛如微型零星果栈,想吃就吃。还有茶,红茶绿茶黑茶,开水时刻开着;也有酒,白酒米酒,醤香浓香,瓶装散装……
每一天都温暖,每一天都热闹。白天小热闹,一个女人在家忙活;晚上大热闹,三个在外的女人都回来了,一起动手,有说有笑,甚至有人还哼起了快乐小调。最平常不过的日常,繁琐甚至烦恼的日常,在我们这里,却是演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节奏明快,温暖明亮……
姗姗提议建群,自告奋勇当群主。群名呢?姗姗问。何老师就说我几次感慨我们是萍水相逢一家人,用这个就很好。
又多了一个群。踏入微信江湖很多年,进过很多群——这样的群那样的群,也退了很多群——而这个群,永远不退……
从此以后,每天上午十一点,忙碌的老肖会准时在群里温馨提示:回来吃饭的报名啰,然后一个微笑的表情。老肖问的,其实就是我和妻子还有何老师。开始有点无所适从:食堂吃,方便,可味道差得远,营养更不用说;回家吃,挺好可是麻烦……不久,也就习惯了,似乎本来就该这样。
我和何老师都教高三语文,两个孩子也读高三,自然而然,一有时间,甚至餐桌上,我们会轮流进行辅导,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严父、慈母,耐心细致,又不迁就。
平时,我和何老师有课上课,没课在家,学校就在河对面,上课铃声能听得见。姗姗和我妻子都是晚上回来。
晚餐吃完,收拾完后,四个女人一起围着电烤桌聊天,笑容满面,不时哈哈大笑。一向很少有笑容的老肖,也越来越爱笑了,笑起来还带着几分羞涩。
有时一声喊“跳舞去”,一起去跳舞。老肖和姗姗不想去,就不去了,坐下来,继续聊天,聊家长里短,自己家的亲人或亲戚,老公家的亲人或亲戚,两姊妹一样,越聊越投机,时不时哈哈大笑……
周日,如果天气晴朗,四个女人就会策划一场大餐。
午餐后,就开始准备。何老师买来了搅肉机,就是用来碎肉的,做肉馅。碎肉之后,加入切碎的韭菜,再搅拌,准备包饺子。妻子在清洗小盆花甲。这些花甲,洗起来难,炒出来后,吃起来找肉又难,只见壳不见肉。老肖用新鲜萝卜煮干鱼。妻子买了新鲜鱼,食堂里的工友帮忙,烤干了带回来,久违的香味在大厅里飘。姗姗油炸茄子,不太在行,何老师在一旁指点,炸出来像模像样。
然后,四人一起包饺子。
忙完这些活,四个女人收拾停当,略施脂粉,妻子开车,直奔风光带,在冬阳下、小河边、小树旁、草地上,有点疯疯癫癫,无所顾忌,一顿乱拍,然后发群里,发朋友圈……
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四个女人相聚,却是一首歌,一首情歌,一首亲情、深情的民歌,比任何情歌都动听。
画外音
在办公室和同事们闲谈,谈起我们萍水相逢一家人,惹来同事羡慕不已。
没多久,一位年长的同事开口了:搬了新家,又这么和谐幸福,应该请客。我满口答应。回到家里一说,都高兴了,过节一般选定双休日,开始忙碌起来。
姗姗的老公,乡镇领导,竟然是大厨!十分低调,浑然不知还有这手!何老师漂泊在外,老家手艺仍在,能做地道的重庆风味。
这是一场似乎寻常其实独特而难得的聚会。
同事、家属,两个孩子的任课教师,满满两大桌——一圆桌、一方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挺好挺好。
不用客气,入座、上茶、吃水果、嗑瓜子,像过节、像吃喜酒。没过多久,换节目,茶果撤离,开始上菜。每上一道菜,同事们一片赞。上满菜,倒满酒,一声喊,吃起来,喝起来。
直到月挂东林,兴犹未尽。
同事们感慨:太好了!这样的一家人!太少了!这样的小聚会!以后要多搞!
从此以后,不定期小聚会,人多少无妨,开心快乐第一。
萍水相逢,既是缘分,更是福分——我们很幸运:缘分与福分双全!感谢上苍,赐予我们这场美丽的萍水相逢,好好珍惜,不敢浪费!
□贺有德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6月9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9日称,在坚持“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定价原则不变的基础上,适应“全国一张网”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