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鹰”起飞实施救援
但是紧接着一个大难题又摆在了刘顺林面前。“钮卡利斯基院士”号船和“南极光”号船都没有直升机起降平台,游客如何登上直升机,又如何下到“南极光”号船上呢?
“雪龙”号船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刘顺林主持召开紧急协商会议。船长王建忠介绍了“雪龙”号船遇到的天气、冰原环境以及不能破冰的理由,刘顺林领队介绍了“雪鹰12”直升机几天来跟踪调查冰原的情况以及直升机可能要在冰面上着陆的一些基本打算。
现在的问题是,冰面厚度是否可以承受直升机的重量。直升机自重加上人和行李,万一冰面承受不住而开裂,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冰面凹凸不平,直升机起降条件不理想,机身极易发生侧倾。
这时,曾参加10次南极考察、5次北极考察,具有丰富直升机海冰作业经验的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大洋队队长矫玉田提出了一个提高冰面受力面的“木板方案”:救援组从“雪龙”号船上携带木板到直升机上,升机着陆或悬停时卸下木板在冰面上铺出简易着陆点,既可以提高冰面承受力,减少冰面受力垮塌的风险,又能提高降落点水平程度,防止侧倾。
“木板方案”得到了刘顺林领队和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
会议讨论通过了严密的实施方案,成立了总指挥部,领队刘顺林任总指挥,副领队徐挺和船长王建忠任副总指挥;总指挥部下设“雪龙”号船、直升机、海冰三个救助组,分兵把口,做好准备。会后,这份实施方案传真到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澳大利亚海上搜救中心。
12月29日,北京时间10时,“雪鹰12”直升机起飞,对两船之间的冰清和俄船旁边用于直升机起降的浮冰进行了空中勘察。
红色钢铁之鹰如一团飞翔的火焰,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雪鹰12”直升机身上。
考察队副领队徐挺多次参加南极考察,熟悉直升机性能,被选派担任一线救援组长;直升机机长贾树良,久经南极飞行环境考验。
由于浮冰长时间聚集又受洋流影响互相挤压,其形状及厚度随时变化,雪有多深,直升机降落时浮雪会不会被旋翼的下沉气流吹起等,不确定因素很多。针对直升机在海冰上降落风险大的实际情况,“血鹰”机组进行了合理分工:飞行员主要从技术层面考虑起降场的安全;机务人员对直升机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和保养,确保良好状态。
风雪交加的天气,一直持续到2014年1月1日晚,期间机组人员一直处于待命状态,机务人员对直升机再次进行严密细致的检查,确保直升机处于适航状态。
1月2日中午。现场气象观测到:气旋已过,能见度大于10公里,风向110度,风速12-13米/秒。午饭时,“雪鹰”机组接到考察队救援总指挥部命令,午饭后第一时间直升机出库,准备开展救援行动。
1月2日12时50分,“雪鹰12”直升机出库,机长贾树良和副机长发动、准备完毕。同机飞行的有救援组长徐挺、救援队员兼翻译纪飞、救援队员兼摄像韩惠军以及记者张建松、赵宁等。13时整,直升机起飞。随着高度上升,徐挺看到了远处冰原上蓝色的俄罗斯船。
操纵钢铁大鸟,必须如引线穿针般心细。贾树良机长在主驾驶位置,经仔细观察确认,在“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一侧选择了一个场地,慢慢下降高度,15米、5米、0.5米,准备接地。随着高度逐渐降低,冰面越来越清晰。这次降落时并未吹起大的浮雪,在地面人员的引导和机组人员的密切协作下,直升机在大功率高位变距状态下主轮先接触雪地,紧接着是前轮,但在逐渐试探下放机身重量的过程中,副驾驶发现松软的雪面并不足以支撑直升机的重量,机轮很快陷入雪中。(14)
明日关注:惊心动魄救援成功
新闻推荐
莎拉波娃(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