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这个论调有些耳熟。原来,在“文革”时期,这种论调曾经横行乡里。现在,这种论调又跳出来,真是阴魂不散啊。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读书无用论”一直不绝于耳。特别是在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
最近,一则新闻见诸报端和网络,更是给这种论调火上浇油。
这则新闻的标题是:花150万元加拿大留学5年,回国后放弃白领的工作卖火锅底料。文内说到:成都海归党海峰花150万元出国留学回来,原本可以拥有一份“白领”的工作,但是,他干了一段时间后,“转行”与妻子在成都城南开了一家“慢煮”火锅底料店:把火锅底料炒好,然后加工包装外卖。现在,党海峰有时一天可以卖出60多份,开业仅半年时间,他们已卖出2900多份。
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常看到有些人,他们不学无术,连手机短信都不会发,却腰缠万贯,住别墅,坐豪车,对读书人常表示不屑,说:读书有什么用?
在这样的现实下,“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更有着广泛的市场。不论是大学毕业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父亲,还是邻居家的孩子重点大学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抑或谁家的儿子女儿通过打工、经商赚了大钱,都会影响村民们对“读书有用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导致过早辍学——打工——结婚生子——打工,循环形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新中国成立后,共出现了三次“读书无用论”:第一次是在“文革”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一度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以大老粗为时尚。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最后一次出现在近几年,首先出现在农村——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感叹:高考的公平性不如以前;难以承受高昂的学费;就业难,“有个好爸爸就有好前程”的“拼爹”现象随处可见。
是的,现实中确实有人没念过多少书,没上过大学,却靠经商发了大财。但是,这毕竟只是偶然因素,这种偶然在当今已变得越发不可能。
据有心人统计发现,当今的互联网大佬中,除了马云等极少数之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毕业于名校。以至于有人感叹:在互联网领域创业,除了时机、技术、金钱等因素之外,创业者的智商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如果说互联网大佬的成功经历,难以复制,那么,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励志故事,总值得信服吧?有很多寒门学子,靠读书改变了人生。
是的,有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他们要求读书立马有回报,希望考上大学迅速拯救破败的家庭。错了。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把读书、考大学看成是一场有投入必有回报的投资。大学带给我们的绝不只是经济上的回报,那种经历上的丰富,视野上的宏阔,见识上的充盈,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不能简单地用金钱衡量。
知识改变命运,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读书无用的论调,正在支离破碎,但是它仍有市场。特别是就业难未能根本改变,拼爹现象大行其道,许多贫寒人家举家之力供孩子读大学,结果遭遇毕业即失业,更容易加剧读书无用论的存活。但是,我们诚恳告诉那些迷信读书无用论的人,切莫放弃读书,切莫对读书改变命运绝望,读书,永远不会过时。
值得强调的是,读书不能简单地用“有用”“无用”来判断。读书不完全等同于上学,更不是读大学就等于读书,也不仅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我们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人格,这些都将令我们终身受益,也将成为社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闻推荐
5月22日,两名小观众为两位音乐艺术家献上鲜花。 当晚,“琴话绵绵。与音乐家对话的音乐会”主题演奏在市文化展览中心举行,加拿大籍小提琴家凯·格卢斯汀与其夫人法国籍钢琴家凯瑟琳·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