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春雨与传统村落最为相宜,去翠屏区李庄镇长虹村的那天,正遇着春雨淅淅沥沥,将原野染成一片翠色。与附近时常会迎来追寻抗战文化与先贤足迹的游客的栗峰山庄相比,长虹村显得甚为静谧幽静。
这个面积3.3平方公里的村庄,户籍人口2739人,常住人口1960人,以生姜、梨子为主要产业。仲春的长虹村,山丘展新绿,陇上有老树,农舍外桃红梨白,是中国乡村最典型、最勾引乡愁的风景。但它能被评为四川省级传统村落,是因为这里的田野中,坐落着一座晚清川南官邸、翠屏区文物保护单位———麦天官府,一百多年来流传着故事,也见证着岁月。
传奇麦天官府
作为省级传统村落,长虹村的亮点是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麦天官府”。
相传这是一位姓穆的官员府邸,当地人把“穆”读作“麦”,称官员为“天官”,故得此名。
根据资料,麦天官府坐南朝北,占地1500平方米,为复式四合院式布局。院落中线对称,悬山穿斗结构,通面阔47.5米,进深33.1米,面阔方向有三个天井,正院正房(南房)为六柱五开间,进深九柱落地;北房六柱五开间,进深为减柱造,四柱落地,东西厢房为中柱造,五柱落地,分别和东西偏院搭交。偏院建筑为七檩悬山穿斗结构,结构纵横交错。
麦天官府是如何修建起来的,当地传说颇多,大抵与风水、阴阳相关。流传最盛的故事,是指明朝一位姓穆的“阴阳”(专为人看地看风水的职业),来到附近的铜钱山上,发现天官府所在之处,形状极像一只巨型螃蟹。而周围又是水田,蟹于水中必定活泛,子孙也会发达,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穆家人占据此地,修建宅院,果然旺及子孙。然而,穆家后人因投靠奸臣魏忠贤,最终也是落得家破人散、被人唾弃的下场。
但传说毕竟是传说,据长虹村村支书王绍华介绍,虽然麦天官府的确切修建时间已不可考证,但根据建筑风格、木质材料来看,修建时期应该是清代晚期,建于明代是以讹传讹了。
王绍华是土生土长的长虹村人,据他介绍,解放后麦天官府曾作为麦坝乡政府所在地,后成为学校,现为养老院,再过一阵养老院将搬迁,麦天官府将划给同济医院的专家居住。
如今的麦天官府内,花园里花木扶疏,在雨中吐露清芬,环境宜人。敬老院内,还有老人在小房间里开着小电视“听”一部美国原声电影,听是听不懂的,但也为敬老院增添了人气。
无论是从规制还是布局上看,麦天官府都带有官宦府邸性质,是研究当地官宦人家建筑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重要的价值。2011年,麦天官府公布为翠屏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寻找同济遗址
在长虹村五队,还有一处院落是抗战时期搬迁来此的同济大学宿舍旧址,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分割为几家人居住。因远离李庄镇,今人多不知晓。
据王绍华介绍,大概是2007年,在“同济寻根”的活动中,曾有许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都是当年的同济学生———踏过田埂路,来到这里寻觅当年踪迹。虽然老宅早已物是人非,但他们仍一点点吃力地辨认哪里是当年坐过的教室,哪里是曾经睡过的宿舍,留下无数唏嘘感概。1946年他们告别李庄,告别长虹村后,60年时光白驹过隙。他们在此求学时,尚是怀抱理想的青春少年,再归来时已是鬓染霜雪,成为国之栋梁。
如今,10年光阴又匆匆而过,这些老人中不断有人告别人世,而此地的屋宅经过多次改建维修,也难以再现当年学者讲学、学子求学的痕迹,但“同济迁川,李庄欢迎”的故事,李庄人民为保留民族文化薪火所做的贡献,仍将在一代代同济人和李庄人中间流传。
消失的草编业
在川南乡村,草鞋、草席曾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从明末开始,李庄人尤其是长虹村人善用稻草打草鞋,用“灯草”打草席,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形成了专从事草鞋、草席制作的人群,并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达到“鼎盛”。李庄镇上赫赫有名的“名巷”席子巷就是因加工、出售草席而得名。还有一首名为《七绝·题李庄席子巷》的诗流传,诗中写道:“蓝天一线窄街情,楼院偏隅织妇声。巧手轻摇冬暖席,鸳鸯昵语入门楹。”可见当年李庄草席业的胜景。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穿草鞋的人越来越少,市场迅速萎缩,专门从事草鞋制作的老人也再难寻觅。草席至今还有不少人在使用,但因数量有限,李庄已无人再生产草席。如今,在李庄的市场上仍有草鞋、草席销售,但都是商家从外地贩来。而那条长不过六十余米,宽不过三四米的席子巷,也不复昔日喧闹,变得清幽寂静。
晚报记者 张新 庄歌尔
新闻推荐
于广大赴美留学、游学的学子以及陪读的家长而言,想要从容面对他乡未知的学习生活中的潜在风险,除了需要预先了解未来的学习生活环境、做好物质精神上的各项准备,保险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必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