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中波
根据环球退税公司最近公布的调查报告,2010年中国游客在法国购买免税商品总额达6.5亿欧元(约合61.3亿元人民币),蝉联“法国购物王”的称号。据称,中国游客所购三分之一海外商品购自法国,当地路易威登、纪梵希、迪奥、巴黎世家和香奈儿等奢侈品牌获利匪浅。(5月8日《重庆晚报》)
对于中国富人的豪爽,法国政府咧开嘴乐了,因为中国富人让其赚得盆满钵满;其他国家张开口笑了,千里迢迢跑到这些国家的中国款爷们,拉动了其国内消费,刺激了经济发展;中国富人们心情也不错,向世界证明了“我是精明的购物者”,选择了最优质的产品和最高尚的生活。剩下的,就是一群与奢侈消费无缘的普罗大众,托着下巴干想“这是否反映了中国真正的购买力”。
表面看来,这是国家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印证。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坐上了“世界老二”的交椅。但问题是,总量可观,不代表均量喜人,更不意味着人人有钱花。按理说,当相当数量的群体已经消费得起世界顶级奢侈品时,普通大众的经济实力与购买力也该增强,生活水平也该越来越高才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普通收入者的生活却没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同步提升,反而日渐形成了两头差距越来越大的收入分配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先富未能及时带动后富,收入分配未能更多地惠及中低收入群体,恐怕才是“法国购物王”这顶桂冠后面的真问题。
中国改革基金会的一项独立研究发现,如今中国最富有的10%人口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20200美元,是最穷的10%人口的25倍,而2008年,中国城镇最富10%人口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只有6300美元,仅为最穷10%人口的9倍;另有权威人士估计,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消费的份额只有4.7%。这些数据恰恰解释了为何一方面中国奢侈消费一片形势大好,另一方面广大底层群众消费能力不足,内需持续不振。
并且,这种贫富差距加大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日益凸显,相当多富翁极其奢侈的生活引发了普通民众的“仇富”情绪,加剧了社会的隔阂。有学者曾言,“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暴涨是一扇窗口,折射着当今社会很多的畸形现实”。在笔者看来,中国游客蝉联“法国购物王”隐喻着贫富差距加大的现实,并且还可能隐含着一定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由此可见,眼下“骄人”的消费量,并不值得我们载歌载舞。理顺收入分配机制,解决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方式,让民众吃到更多的“蛋糕”,已是迫在眉睫。
(来源:5月9日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新闻推荐
这张由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提供的照片显示,东电工作人员5月18日在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核反应堆建筑内进行调查。这是3月15日2号机组安全壳附近的压力控制池传出爆炸声以来,工作人员首次进入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