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西汉时曾经为思善侯国国都,东汉时为思善肥城,曹操曾经下令在此设圈马城,这里正好处于谯城、涡阳、利辛、太和和河南郸城五区县的次中心位置,为谯南重镇,这里也曾经因为离当时亳县县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成为国民党亳县县政府的驻地,进而发展成为当时亳县抗战力量聚集的中心,正是在这里,1939年5月,中共亳县县委得到恢复和发展。现在,古城人民正借助区域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欲把打造为区域商贸中心。
1、千年古镇
光绪《亳州志》记思善县云:“古城集,在州南八十里。”经过修建,除了一段正在改造的之外,现在去古城的公路路况已经非常不错了,特别是一路上绿树成荫,凉风送爽,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古城集上。
车停在了一座高大的牌坊前,上面书写着“中国名镇古城”。司机师傅说,这是古城最近立的集镇牌坊,是为了彰显古城的文化底蕴,突出商贸中心建设。
拍了牌坊的照片后,车子在集上转了几条街道。这个以商贸立镇的集市给人的感觉确实人流量大,交易繁荣,但到处是新建设的楼房门面,已经不见历史的痕迹了。
看到我们失望,司机师傅带我们来到了集市的外围,在一条通过耕地的水泥路上,司机师傅给我们指出一片高出周围的土地,说那里曾经就是古城的老城墙。
由于庄稼的影响,高出的地方不是太明显,我们就从地里面来到一处树林的旁边,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到远处一片高出周围地面的地带。
据古城镇政府工作人员王立杰介绍,老城墙遗址呈正方形,边长约1.1公里,周长约4.5公里,残垣最高处有3米,基宽10多米,但现在由于有庄稼,总体的轮廓看不出来。
王立杰认为,现在古城除了老城墙遗址,集北面有村庄与老城有关,这个村庄名字叫城角,城角应该是说这个村庄就在古城老城的角边。
关于古城的来历,当地也有一个传说,说是明末一天夜里,思善故城旧址突然鼓了起来,凸起城岗,人们称为鼓城,亦称古城,但不久后的一天夜里,古城寺庙里一和尚夜起小便,触怒了上天,古城就陷落了,遂夜转亳州,所以当地有古城夜转亳州之说。
2、王倒座村
在古城集西北约3公里有一个村庄叫王倒座村,据说以前这个村庄只有一条往北从村庄的后面通往村庄外的路,又由于庄上的人姓王,所以叫王倒座。为什么一个村庄的路只能往北从村庄的后面通往村庄外呢,原来,在这个村庄的南面有一座古墓,说是一个王的墓,但具体是什么王,没有人能说清楚。但以前人们经常在这一带挖掘到古钱币,也有人发现了古剑、护心镜、盛酒的器皿等,1986年,王墓成为亳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王立杰介绍,2010年秋,古城镇西3里的高阁村旧村迁址,当地农民在旧村址上,挖出了古墓,亦有古钱币、古剑等。
现在人们站在王倒座村前,仍然可以看到在村南的地里有一个土堆,由于没有路,走过去要从群众的庄稼地里,我们就远远地拍了照片,没有到王墓跟前。
3、大隅首
和一般的乡镇集市不一样的是,古城的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原来老集市的一条主要街道。这条街的两边还有一些解放初期的建筑,其中的一处青砖建筑上还有古城卫生院的字样。王立杰介绍说,这是解放前老古城集最繁华的街道,当时街道两边店铺一家挨一家,布庄、药铺、纸店、油坊、颜料店、杂货铺、铁货店、饭店等,一应俱全。和当时亳县县城一样,当时的古城集也有一处十分热闹的地方叫大隅首,在司机师傅的指引下,我们来到这条街道的一个十字路口处,当地人现在还叫这个十字路口“大隅首”。
站在大隅首向十字路口的四面看,果然这个十字路口的地势最高,特别是向北向西明显可以看出路面徐徐低洼。
据古城集上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介绍,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古城集的时候就是集中轰炸了这条街道,“从东门开始向西直到大隅首约200米的街道上,鬼子投下10多颗炸弹和硫磺弹,炸死这一带的街坊邻居10多人,炸毁烧坏房屋200多间,烧毁财产不计其数。”
4、一口老井
从大隅首向西,一路路面越来越低,最后我们来到一座小桥上,这座桥建在一条不宽的小河上。河两边生长着粗大的柳树。
王立杰介绍,这条河是以前古城集的护城河,这座桥所在的位置就是以前的西门。
过了桥不远的路边,一口水井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这是一口口径超过两米的老井,井壁为青砖砌成,周围的地面也用砖铺就。井沿有几根木条,有的已经腐朽,可能是以前安装井架的地方。
据生活在附近的 77岁老人白正平介绍,他记事时就有这口井,以前几乎整个古城集的群众都来这里取水。老井从来没有干涸过,无论再旱的天,即使附近的护城河里没有水了,这口井仍然能够为人们提供清澈的饮水。
白正平听上辈人讲,以前古城集上烧酒的、磨香油的、磨豆腐的都是取这口井里的水。近年来,由于普遍都用压水井了,所以老井也没有人用了。
(下转B2版)
新闻推荐
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叶挺军长勤务兵、原新四军老战士孙志新讲述他和叶挺的故事
叶挺军长勤务兵、原新四军老战士孙志新讲述他和叶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