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玉田 李萌萌 通讯员 黄华琴
把时间往前推二十年,莱城区杨庄镇高家店村的农民高老汉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他地里种出的生姜会被包装成袋,打上“有机食品”的标志,走出这方寸之地摆上全国各地的超市货架;更不会想到,同样是这块地的生姜,会走出国门,成为全世界各种肤色人群的盘中餐——— 2010年,莱城区实现农产品出口创汇5.5亿美元,同比增长83%,其中生姜、大蒜出口额占全区农产品出口额的85%,产品远销日本、欧盟、东南亚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5家企业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地设立了办事处,产品打入易初莲花、家乐福等8家大中型超市。“走出去”战略,为莱城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莱城区农业坚持数载的“走出去”战略,带来的不仅仅是农产品的创收,更是农业发展模式的革新、农业产业的构建、农业品牌的创立。如今的莱城区,农业已昂首走进现代化进程,站上了一个历史新的高度。这背后,凝结的是区政府将近20年的不断努力,一届接着一届,不为政绩所动,不放弃、不舍弃、不转移,始终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这个核心,充分发挥姜、蒜地方农产品优势,以省级农高区为平台,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了姜蒜特色主导产业集群。
从产业输出到技术输出,生姜种植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今年4月份,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对该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形成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成功经验——— 莱芜市建设现代农业调查》的报告,姜异康书记作了重要批示,对莱芜市创新思路建设现代农业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广。
这一成功,是历届莱城区政府高瞻远瞩战略性决策的成果,是坚定不移不断探索创新的成果。为转变发展方式,引导农业资金、技术等资源向优势区域集聚,实现资源要素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式发展,莱城区以建设国内一流的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交易和科研基地为目标建立了农高区,目前已累计投资2亿元,“五通一平”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园区内入驻农产品加工储藏企业137家。区内集生产、加工、物流、研发、检测等功能为一体,产业链条逐步纵向延伸、横向加宽,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农业产业化、集群式发展模式,保障了高质高量农产品的输出、高附加值的农业加工品的输出、农业新技术的输出乃至现代农业成功产业模式的输出。
从产业输出到技术输出,莱城区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莱城区着力构建全区范围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在全区范围内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以“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为目标并贯彻实行,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化学品投入控制体系、检疫检测体系、质量可追溯体系、出口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评估预警体系、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七大体系,构建严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系统。同时以国际化的标准,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推行姜、蒜标准化种植,引导企业建立自属基地,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了《生姜生产技术规程》等15项技术规程,其中由市农业局和万兴公司主编的《生姜生产技术规范》,成为最新国家生姜生产技术规范(国标号GB/Z26584-2011,实施日期为2011年11月15日)。目前,莱城区生姜、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30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8万亩,23个品牌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个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8个产品被认证为有机产品,万兴公司基地被命名为“亚洲食品卫生安全控制(HACCP)协会中国莱芜示范园”和“英国超级食品公司生姜基地”。目前全区已有10家企业通过食品卫生安全控制(HACCP)认证,3家企业通过欧盟GAP认证,5家企业通过中国GAP认证。
从协会合作到技术同盟,莱芜市有了国家生姜产业联盟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莱城区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生姜产业发展,莱城区以科技创新为重点,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多种形式,提升该区姜、蒜品牌地位。2009年4月份,在莱城区设立了中国园艺学会姜蒜葱分会,8月份成立了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生姜协会。2010年8月份召开了生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成立大会,该工程由万兴公司牵头,以山农大等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联合18家单位围绕生姜食品安全、标准化种植、进出口贸易、技术研究等方面,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带动生姜常规产业的技术升级,提高该区生姜产业化和精深加工水平。此外,联盟还担负着促进联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和互惠互利;积极为生姜产业发展争取政府部门在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组织联盟成员围绕生姜产业技术创新开展技术合作,协调其他社会资源,提升联盟成员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从行业协会在莱芜设立分会,到产业联盟的成立,给莱芜带来技术创新方面的重大变革,使莱芜市目前面临的产业发展中还存在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体系不完善、创新利用研究不深不透、精深加工技术水平低、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根本的解决途径。对于整合山东省生姜创新资源、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展姜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姜苗饲料、姜苗可降解生物环保餐具等产品,进一步拓宽姜苗资源利用新途径,延伸、壮大生姜产业链条,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动生姜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培植生姜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加快生姜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产业联盟的成立同时也是国家和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先后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了全省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各项任务,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这一系列有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步伐,加快了山东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四届中国(莱芜)国际姜产业科技博览会开幕在即,相信莱城区已经准备好,并且也有信心向全世界展示其在姜蒜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的优异成果,进一步叫响“莱芜姜,保健康”的品牌。
新闻推荐
牡丹晚报记者 仝志华 冯 锴 实习生 谭伟玲抗战时期,对于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