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
蔡元培
黄 兴
蔡 锷
廖仲恺
章士钊
章太炎
胡汉民。人民网照片
在伟大的辛亥革命中,发动者和参加者绝大多数是青年。面对清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目睹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革命先驱者们勇敢地投身于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他们之中有的出身于豪富之家,有的可以成就功名学业,但他们更懂得“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为天人谋永福”的大义。
黄兴:辛亥革命先驱
黄兴(1874-1916),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勋。
1904年2月,黄兴在长沙创立华兴会,1905年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共创中国同盟会,被举为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4月27日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亲率敢死队进攻两广总督署。起义失败后,避走香港。
武昌首义爆发后,由港经沪乔装赴鄂,即渡江赴汉口督师。11月3日就任战时总司令,亲赴前线指挥保卫汉阳、反攻汉口的战斗。在阳夏之役中,与清军激战相持一月,备极艰辛,功绩卓著,为各省独立赢得时间。汉阳失陷,辞职赴沪,策划北伐,筹组中央临时政府。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改任南京留守,主持裁撤整理南方各军事宜,至6月解职。8月被举为国民党理事。“二次革命”爆发,担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指挥武力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6月,为组建中华革命党,与孙中山意见不合,离日赴美,宣传反袁并为云南护国军筹措军饷。袁死返国。1916年10月31日病逝上海。次年4月15日归葬长沙岳麓山。
作为辛亥革命的军师,黄兴领导了许多战役,作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黄兴可谓极力维护同盟会的团结,他是革命的实践者,亲力亲为,志在保邦。
宋教仁:共和“仁”心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又作钝初,湖南桃源人。生于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0日遇刺时,未满31岁。
在法制方面,他精研过西方和日本的法制思想,特别重视宪法的建设,他在辛亥革命中起草《鄂州约法》和湖北军政府的各种法令、文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起草民国官制,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
在政体方面,宋教仁一直致力于建立“民权的立宪政体”,以建设西方式的“议院政治”为目标。他坚持主张责任内阁制,希望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总统不负实际的政治责任,而由国务院负责,内阁制是造成“议院政治”的前提,“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动摇国本”。
要实行内阁制,就必须有完善的政党,“国务院宜以完全政党组织之”。为了从根本上制约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宋教仁发起组建了国民党,成为民初最大的政党,希望依靠这个党取得国会选举的胜利。
1913年3月20日,正当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得有利形势时,宋教仁踌躇满志,准备乘火车从上海回北京,晚10时许,在上海车站遇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宋教仁遇刺案”。
为此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再度开展讨袁的武装斗争,“二次革命”随即开始,此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此起彼伏,风起云涌。
蔡锷:再造共和第一人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1900年蔡锷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 意为“砥砺锋锷,重新做起”。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蔡锷持支持态度,但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1915年11月,蔡锷为进行反袁潜逃回昆明。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唐继尧任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出师讨袁。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部在四川击败优势袁军。为了推翻袁世凯复辟帝制,再造共和,蔡锷首举义旗,被称为再造共和第一人。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大总统,于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这时蔡锷因患喉结核,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去日本治病。1916年11月8日上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廖仲恺:“三民主义”践行者
廖仲恺(1877-1925),广东惠阳人,1897年与何香凝结婚,夫妇二人从20世纪初追随孙中山先生,是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最早期的会员。后积极支持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恢复三民主义纲领。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仍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1925年8月,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太炎(1869-1936),原名章炳麟,浙江余杭人。1897年赴上海,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2年回上海参加爱国学社的活动。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回国。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
蔡元培:教育先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后改字仲申,号孑民,浙江绍兴人。光绪年间中进士。1892年授翰林院庶吉士。1902年与章太炎等组织中国教育会。1904年组织光复会,任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曾数度留学欧洲。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推行教育改革。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章士钊:见证历史的学者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湖南长沙人,著名学者。1921年2月赴欧洲考察政体,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农业大学校长。1924年段祺瑞上台,章士钊放弃一贯宣扬的约法政治,正合段心意,受到段的重用。先后被任命为教育总长和司法总长。他的一生在不断地游学路上前行,其思想随巨变时代而变幻,而时代中的他,不再只是思想的先锋,而是历史不断前进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胡汉民:从书生到革命家
胡汉民(1879-1936)广东番禺人。1905年,在日本法政大学苦读西方政治法律的胡汉民受孙中山影响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筹备广州起义,失败后回香港。广州独立,被举为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解职。1917年参加护法军政府,任交通部长。1936年病故广州。
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的身体素质并不强健,幼年时曾患过一场重病,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留学又患过伤寒,致使两耳失聪。然而郭老却享有87岁的高寿,其中的奥秘何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