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被称为“长寿菜”的蕨菜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传说中,它不仅“安全”“无污染”,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甚至还有“抗癌”的作用。然而,关于蕨菜致癌的说法近日却在网上广泛流传,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呢?
媒体报道指出,蕨(蕨菜是它的嫩芽)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几种植物之一,许多地方把它的嫩芽当作蔬菜,也从根中提取淀粉。不过,资料显示,在一百多年前,人们注意到这种植物能够造成牛的中毒:大量食用蕨的牛,最快的会在几周之后死亡,而吃得不那么多的,骨髓功能逐渐丧失,从而导致白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以及急性大出血等症状;而吃蕨的羊,则会逐渐失明;许多研究用老鼠等各种动物做实验,证实了蕨这种植物确实能够导致动物的癌变。而科学研究发现,蕨菜中的“原蕨苷”可能是导致上述症状的罪魁祸首。而生化实验发现,原蕨苷还可以跟氨基酸反应,也可以破坏遗传物质DNA。
20世纪70年代,有关人员在日本中部山区调查过吃蕨菜和食道癌的关系,发现在那里的居民中,吃蕨菜使男性的食道癌发生率增加了2.1倍,而女性则增加了3.7倍;1990年进行过一项研究也显示,幼年时代吃蕨菜会增加后来胃癌发生的风险。类似的研究在世界其他地方还做过一些,结果也基本一致。
原蕨苷在蕨的各部分中都有,而人吃的蕨菜—————蕨的幼嫩部分中含量更高。不过,新鲜的蕨菜又苦又涩,除了个别无限追求“原汁原味”“纯天然”的人,人们吃前一般要把新鲜蕨菜用草木灰、碱水或焯水等方法进行处理。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原蕨苷的含量。不过,这样的处理只是降低,而不是彻底消除。
总的来说,“蕨菜致癌”这个结论有着相当坚实的科学证据支持,并不提倡大家吃蕨菜来养生,当然只是偶尔尝鲜也没多大问题。
(陈松 整理)
新闻推荐
有一说一李泰祥的凋谢,不只是个人,也代表一个时代。上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迎来一群二战后成长的作家与艺术家,上面奔走着三毛,上路了李泰祥、马水龙、史惟亮、林怀民、蒋勋、李双泽……对于更多人,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