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
不需要、不合适、
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
不需要、不合适、
不舒服
换成
需要、合适、舒服
断
断舍离的含义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舍
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
“断舍离”?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离
如何对待
日用物品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时下有个新鲜词儿———“断舍离”,你听说过没?这个听起来像是某本悲伤爱情小说名字的词,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中,时髦得很。
它的出处确实是一本书,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写的。不过书与爱情无关,是关于生活态度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明显感觉到,被太多“身外之物”所累,不知不觉,自己的生活本身也变得复杂起来。
“断舍离”的本意,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作者认为,它不仅是一种高效能的整理术,更是一种令人生清爽、轻装上路的哲学境界。
文/Nemo
别拿杂物不当回事
不得不说,日本人的做事态度真是太认真了,居然还有“杂物管理咨询师”这一职业!并且这位咨询师还把自己整理杂物的心得升华到了哲学境界,总结出“断舍离”这么高深有禅意的词。
山下英子认为,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整理术,特别是收纳术,都是在物品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空间、劳力、精力来整理。而“断舍离”则是从根本上反思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对物品进行简化、取舍,为人们省出整理的时间、空间、劳力和精力。
直白地总结一下就是:整理不干净,那就扔了吧!
但这本书中的特点在于: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取舍物品时,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而是“我现在就可以用,所以它才有必要留”。
现在、当下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山下英子说。
她认为,要得到“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这样的判断,人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自己。通过不断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眼前,人也就能据此判断出更准确的自我形象。
你就是你使用的东西
举个例子,估计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可以据此被“对号入座”———家里存了一套精美的餐具,或者衣柜里有一件质地优良的毛呢大衣,他们多半舍不得拿这套餐具来吃饭,总是用些质量较差的凑合,好衣服更是要留到某个“特殊的日子”再穿,比如逢年过节。
在作者眼里,这就说明,在这些舍不得的背后,是主人认为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东西。“一个人使用的物品,可以反映出自我形象”,允许自己使用这些高级的东西,那么不知不觉中,自己也会开始和那件东西逐渐相称。
在百度的搜索框里打出“you are what you***(你就是你所***)”时,下面会出现一系列跟着不同单词的句子:wear, eat, read...你就是你所穿的、你所吃的、你所读的……总之,你给自己怎样的外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造就你的内涵。
断舍离里的这个例子,说的不就是这个已经被广泛传播的理念吗?
贪便宜是个大陷阱
造成许多人家里囤积成灾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家的促销。假设,一大包切片面包,打折标价仅4元,足有10片;一小包切片面包,不打折标价3.5元,仅4片。它们的保质期都是3天。
估计不少人都会买下大包的,但估计他们最后都会浪费至少一半———家里有好几口人且爱吃面包的除外。类似的情况可谓数不胜数,几乎不用计算,大多数人都知道大包装更划算,但并非人人都需要这么大的包装,尤其是保质期有限的食品。
还有衣服,即使是比较好的品牌,遇上一辆打折力度巨大的花车时,放在上面的衣服都会莫名其妙仿佛掉了几个档次。如果不是特别留意,女人们太容易买回一堆样式糟糕的便宜衣服了。穿上两次后,它们就会自动变为需要清除的“淤泥”。
更不用提那些免费赠送的东西了,它们很容易就会填满你橱柜的角落。
别拿客人当借口
有时候,我们会把购买的理由推给“客人们”。比如说,有人会为了一年也来不了一次的亲戚,为了偶尔来小住一下的朋友,特意准备茶具、被褥等。有人在碗柜里放了大量“请客”专用的精美餐具,可自己与家人平时就只反复用一些普通的碗碟。
在断舍离的概念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山下英子说,为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说到底不过是虚荣罢了。“自己很喜欢、同时一直在用着的东西,拿给客人用就好了。这样,你可以让自己平时就用到精挑细选的好东西。”
再说,其实几乎没有哪位客人在造访亲朋家里时,是抱着“我一定要用他们平时不舍得用的好东西才行”的想法的。
个人心得
懂审美的人,最懂“断舍离”
作为一个热爱扔东西的人,听说“断舍离”这个概念后,我大有“找到知音”的感觉。其实,好多类似概念,都是新瓶装旧酒。时尚界那句经典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我认为和“断舍离”是一样的精神。
时尚界追求的是美,在我看来,丢弃无用旧物和不让更多无用的新物件成为自己的负累,说到底是一种审美追求。
至于我自己究竟是何时养成的这个习惯,细细回想也记不清了。似乎小时候还颇有些收藏癖:喜欢把自己舍不得用的高级笔记本攒起来,没事翻看,满足于那份“拥有感”;跟着父母每到一地旅游,第一爱干的事儿不是玩,而是到旅游纪念品的摊子上寻宝贝,慢慢攒了整整一抽屉,每次拉开都快乐无比。
这些富有纪念意义的小玩意,因为带着童年时光的回忆,现在依然是我值得宝贝的私藏。所以我认为有价值的收藏与断舍离无关,只有生活用品才需要秉持这个概念。
如果非要找原因,我想这大约和我的家居审美情趣有关吧。我从小就特别喜欢看家里挂历上的漂亮室内装饰图,到现在脑海里都还印着一些画面。那明亮的落地窗、雍容华贵的大床、床头富丽的瓶花、气派的毛皮地毯……多少次,我在这些图片前流连畅想,想象自己就住在这样美好的屋子里。直到现在,这个爱好依然保持着。
诚然,这些美丽气派的房间里,是不可能在洗手池下面放着酸菜坛子、床底下摆满衣服箱子、厨房里塞满锅碗瓢盆还挂着至少5个簸箕的。出现在画面上的每件物品都那么大方、名贵、优雅,彼此之间绝不拥挤。
嗯,我大概就是从那时起,便在无意中告诉自己:将来我的房子可以不豪华,但一定要简洁、大方、有品位。
渐渐地,这种强烈的意愿转化为了我收拾和装饰房间的能力。即使当时居住条件简陋,我住在阳台隔成的小房间里,依然可以从山上采来红色、黄色的珍珠果,连叶子一并放进妈妈用完的紫色面霜小瓶里,然后往窗框上钉两颗长钉子,放一片手工课的小木片上去做成简易花架,把紫色小瓶和珍珠草往上一搁,出来的效果简直美呆了!
带着这份对家居美感的追求,自然而然也就对身边的物件比较挑剔。我不会盲目追求“高大上”,但确实发现:让日用物品“少而精”,真能让自己心里舒服许多———东西少了,屋里就不会拥挤;物件精致了,放在哪里都觉得赏心悦目。
更重要的是,这种状态给我一种控制感,感觉自己可以掌控属于自己的每件东西,心里随时清楚家里都有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拥有的物件都是自己真正喜爱、质量也好的,那种感觉,就是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很踏实、很自信。
当然,这也是需要付出更多精力的,绝非把破烂儿一丢了之。每逢换季整理衣柜,每次逛街买东西,我都会比一般人花更多时间反复思考:这件衣服我确实需要吗?可以跟其他已有的衣服高效搭配吗?这件餐具家里已经有类似的了吧?不会造成多余吗?有足够空间来摆放吗?
要卡住“入口”,才能更轻松地管理“出口”。
所以,虽然直到今天我也没住进过当年挂历上那种档次的“欣赏级”豪宅,我对自己居室的每个角落,都布置得舒心惬意。每天下班踏进家门,看到整洁光亮的地板、井井有条的房间,心里别提多舒服了。(天竺葵)
同类延伸
无独有偶,与山下英子有着相似理念的日本女作家金子由纪子,也大力主张通过“拥有少量有用、有品位的东西,过简洁而快乐的生活”。在她的著作《不持有的生活》里,提供了另外一些能够帮助你高效、简洁生活的实用见解。
“不持有的生活”
提倡以下几种生活态度:
1.不拿。免费得到的东西,很少被人珍惜,因此往往囤积不用。“不持有”的第一步就是“不拿”。不拿免费塑料袋,以自备购物袋来代替;免费发送又用不到的赠品,也要坚持不拿的态度。
2.不买。冲动购物感觉痛快,但买完东西感到后悔的状况可不少,因此只要是“没有也无所谓”的东西,就坚持不买。让物品登堂入室的门槛变高,这样家中就只会出现自己真正喜欢、真正必要的东西。渐渐你会发现:生活中“没有也无所谓”的东西,其实很多。
3.不储存。不囤积保鲜膜和卫生纸这类消耗品。它们经常会减价,买一大堆好像占了便宜,却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浪费。一旦停止囤积,使用时就会更谨慎,也会选用更优质的品牌,让生活更精致、简约。
4.丢弃。养成丢弃的习惯,杂志或小册子超过一定数量,就丢掉;空了的漂亮糕饼盒子、过期的食物和调味料,也丢掉。可以使用美观的袋子,作为垃圾分类的容器,让丢弃这件事,变得轻松愉快。
5.替代。添置一样物品前,先想想家里是否有其他东西可替代?例如一年可能只用到一次的漏斗,完全可用塑料桌垫卷成漏斗状来代替,如此就能避免多持有一个东西;活用现有物品,不是为了弥补贫困,而是为了创造丰足。
(维拉)
新闻推荐
还记得“蜡笔小新”唱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吗?这首儿歌的歌词作者是日本童谣诗人窗道雄(原名:石田道雄),据日本共同社2月28日消息,窗道雄2月28日上午9点09分因衰老在东京都稲城市医院去世,享年104岁。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