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中)怀抱着长子蔡端,左边为潘夫人蕙英,右边是刘夫人侠贞。
我的外公蔡端是蔡锷将军的长子。1916年,我的曾外公蔡锷病逝于日本,被国葬于长沙岳麓山,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以短短34年的青春,谱写了一段辉煌的传奇。而当国家历史与家族历史重合在一起时,记录和传承它们,便成为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刘森英订下娃娃亲
我的曾外公蔡锷将军有两位夫人。大夫人叫刘森英,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州人。1902年冬,留学日本的曾外公回国省亲,两人正式成亲。因为曾外公在1900年改名为“锷”,所以成亲后曾外婆也有了新名字——— 刘侠贞。
1904年,曾外公毕业回国后,只在湖南逗留了半年即赴广西履职。半年后,他把母亲和妻子也接到了广西,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了五年。在这期间,刘夫人给曾外公生下铸莲和福莲两个女儿。
●云南迎娶潘蕙英
1911年春,曾外公转到云南任职。
云南独立后,曾外公担任云南都督。临时成立的军政府此时财政支绌,百废待兴,曾外公便把自己的月薪降到与营长同级(从600元降到60元)。每天伙食费只有两毛钱的曾外公根本无暇顾及家人,没有把母亲和妻女接到身边。他的弟弟从湖南来投奔他,他说这里没有你的位置,给弟弟20块钱,让他徒步返乡。
曾外公的僚属和朋友们看不过去,觉得应该找个贤内助照顾他。经过牵线和撮合,曾外公迎娶了前清贡生潘廷权之女———19岁的潘蕙英。从云南到北京,从出京赴滇,再到最后赴日就医,无论安逸还是危险,无论健康还是临亡,四年多的光阴一直都是潘夫人陪在曾外公身边。这四年间,潘夫人育有两子一女。
曾外公调任进京后,曾将母亲王氏和刘夫人及两个女儿接到北京。其时,潘夫人所生的女儿淑莲已经两岁,长子端生(即我的外公蔡端,端生为他的乳名)刚刚出世,一家八口人就团聚在棉花胡同66号。不过只住了一年,蔡母就因不习惯迎来送往的城里生活,吵着要回老家。当时刘夫人刚生下第三个女儿,但此女未满周岁就夭折了。曾外公就让刘夫人带着她的两个女儿和端生回老家侍奉母亲去了。
刘夫人离京前,一家人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或许这时曾外公已经做好了抛妻别子、为国血战的准备,故而留影作个纪念吧!
1915年11月,曾外公出走京津,潜赴云南武装讨袁。临行前把自己的将军服、勋章、军刀等物寄给母亲,以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烽火家书见证蔡锷夫妻情深
经过数月征战,旨在推翻洪宪帝制的护国起义以胜利告终。前线苦战中,曾外公在指挥作战、悉心布政之余,还给潘夫人写下许多信,诉说对妻儿的思念。有时甚至一日连写数封。这些珍贵的烽火家书保存在一只小箱子里,潘夫人一直带在身边。可惜绝大部分在抗日战争的迁徙中遗失了,只留下九封。
1916年1月31日,曾外公率护国军攻占四川永宁后得知潘夫人产下一子的喜讯,他在信中写道:蕙英贤妹如见:……吾妹于归后,连年生育,因之气血大亏,宜善加调摄。如有良好之乳母,总以早为雇请为要。儿名可命名为永宁以志纪念。
5月20日:昨接来书,慰我良多,借谂玉体清吉,永儿已能嬉笑,甚盛,甚盛。所雇乳母,务择身体强健无病,性质和厚者为宜;且乳之稀浓,亦须合度乃可……戎马倥偬中苦忆汝母子,望摄一相片寄来为幸。
1915年11月11日,曾外公离京,在天津逗留了一周。当时已有七八个月身孕的潘夫人也跟着到了天津,随侍在侧。18日曾外公登船赴日,开启了一段惊险之旅;潘夫人和女儿淑莲则由曾外公的副官长何鹏翔护送南下,后来在香港与曾外公会合,一同经越南入滇。在云南碧色寨,他们还躲过了袁世凯爪牙的暗杀。
1916年8月,已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的曾外公扶病离开成都,赴日就医,潘夫人带着女儿淑莲和仅半岁的幼子永宁陪同前往。11月8日凌晨,曾外公在福冈医院长逝,年仅34岁。潘夫人剪下曾外公一绺头发绾在自己的发髻里,以这种方式,与曾共同经历万里间关和生离死别的夫君为伴,直到终老。
据《北京青年报》袁泉/文
新闻推荐
公款吃喝历来为百姓所反对,但任你怎么反对,吃喝风好像从来都没消停过,于是,一年又一年,“反对铺张浪费,制止公款大喝”成了一句喊疲了的口号。老百姓反对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