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琦一行向中山先生坐像鞠躬行礼,敬献花篮,并瞻仰了石棺。人民网照片
新华社南京2月12日电 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12日上午拜谒南京中山陵。
王郁琦在祭文中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中山思想,共同资产”。“‘九二共识\’,求同存异”,“和平发展,共创双赢”。王郁琦说,两岸过去60多年来,最严重的时候曾经兵戎相见,但在2008年之后,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以制度化协商及交流合作,促进了和平稳定发展。今后,双方要务实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建构长远稳固的两岸关系,增进人民的福祉,将台湾海峡建构为和平及合作之海。
王郁琦一行向中山先生坐像鞠躬行礼,敬献花篮,并瞻仰了石棺。
国台办:两岸同胞要致力民族复兴
据新华社南京2月12日电 12日,有记者问,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在中山陵博爱广场讲话中,谈及“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已经103年了”,对此有何评论?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回答说,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尊敬。他103年前领导辛亥革命、开启中国前所未有社会变革的那段历史,其丰功伟绩已经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两岸同胞要继承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台办:两岸应携手回击日本右翼势力
据新华网南京2月12日电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12日上午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表示,两岸同胞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要对日本右翼危险势力的挑衅行为予以坚决回击。
张志军指出,南京大屠杀是所有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历史伤痛。我们都要牢记这段民族苦难史,对日本国内那些企图翻历史铁案、仍在向中华民族历史伤口上撒盐、公然挑战抗战胜利成果和战后秩序的右翼危险势力大声说“不”,对其挑衅行为予以坚决回击。他表示,两岸之间纵然有再多的分歧和差异,但在涉及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都要表明共同的立场和态度。两岸同胞更应珍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设我们的共同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这是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最好告慰。
台湾舆论:两岸关系的未来让人期待
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的首次正式会面,连日来受到台湾媒体的高度关注。台湾舆论认为,这次会面确实是历史性的一步,意味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已经进入深化、巩固及机制化的阶段,两岸关系的未来可以让人有所期待。
12日出版的《中国时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图文并茂刊发“张王会”的消息,并用第二版、第三版两个整版推出报道专题,其中一篇“新闻分析”指出,双方同意建置陆委会与国台办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是此次会面的具体成果。
12日出版的《联合报》用“两岸‘王张会\’65年一新章”作标题统领头版,相关图文与“1993-2014两岸关系破冰三大进程”的新闻背景,生动地呈现了两岸关系“互动正常化”的历程。同时还推出三个整版的专题,深入报道“两岸已开新局”。该报“民意论坛”版还刊登了淡江大学教授王高成撰写的文章。文章说,随着会面机制的常态化,未来两岸许多议题将更为容易协商解决。
据新华社台北2月12日电
香港舆论:实现历史性握手 写下两岸新篇章
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11日在南京会面,达成多项积极共识。12日出版的香港各大报章均在重要版面以显著位置刊发相关消息并配发社评,认为“张王会”是“一次历史性的握手”,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的开端,写下了两岸关系新篇章。
《文汇报》题为《“张王会”开启两岸关系新篇章》的社评认为,“张王会”及其成果,开启了推动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的新模式,必将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大公报》以《两岸开设沟通新机制》为通栏标题,整版报道“张王会”。《香港商报》刊发了《两岸新路须走顺走宽走远》一文。香港舆论还充分肯定了“张王会”对于两岸未来政治协商的意义。《成报》认为,“张王会”对两岸交流来往的深化具有象征与实质意义。
据新华社香港2月12日电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