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是一本读过还不忍放下的书,是一本让人在喧嚣尘世中感受到纯净力量的一本书。
以八十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从少年时代开始随着父亲齐世英的脚步在大半个中国迁徙,经历军阀斗争、东北沦陷、八年抗战到两岸分离,她以一个平凡女子的经历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个人传记,还融合了许多历史事件,让人对那个渐渐远去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文字优美细腻,境界纯真自然,把个人叙事和宏大历史完美地融合起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正如书评所说:“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如此悲伤
《巨流河》是一部让人悲伤的书。书中流淌着许多悲伤的泪水。
一段段场景的描述触动人心,催人泪下。有失去幼儿后在夕阳余光中躲到寒风里牧草中掩面哭泣的母亲;有南京大屠杀之后,泪流满面哀叹着国破家亡悲哀的父亲;有混杂着白天火车顶上被刷下的人的哀叫,黑暗的江上日本军机轰炸下的逃亡船只,落水声、呼救声、呼儿唤女声在一生中许多无寐之夜常常回到心头震荡的惊恐之夜。
一个少女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的心路历程,读起来总会让人伤感,心中隐隐作痛,那个时代的悲与伤,是对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见证,是对卑微百姓命运的哀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沉浮相连,只有国家安定富强,百姓才能有尊严的生活。透过作者内敛而深情讲述,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些逐渐远去的背影曾经有过的呐喊和歌声迸发出的奋进的力量。
如此愉悦
《巨流河》又是一部愉悦的书。那是阅读的愉悦,心灵的愉悦。作者大半生的历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在书中体现出来。尽管她经历了中国二十世纪最为动荡与苦难的日子,但她却始终有一种温暖人心的情怀,这种情怀又传递到《巨流河》的每个故事里,没有刻意渲染的痕迹,点点滴滴,读来让人温暖,让人内心愉悦平静,感受生命的珍贵和自然的美好。
在流亡的路上,青春的心在飞扬,正如作者的描述,“那晚,我们在残破的公路上一面追着卡车一面笑,沿路流过的嘉陵江在月亮初升之时美如仙境,战火死亡阴影下的青春有了片刻的喘息,那短暂的欢乐令人永生难忘。”在躲避战火中愉快的学习时光,她是这么描述她的老师孟志荪,“他的语言不是溪水,是江河,内容滔滔深广,又处处随所授文章诗词而激流奔放,任何人听他的课都会被他吸引,感情随他的指引而回荡起伏,进入唐宋诗文的境界,下课铃响后,才如梦初醒,回到现实。”
有幸在名师的指引下,作者齐邦媛最终成为台湾教育界、翻译界、文学界的名师大家。为战火中求学路上那些具有敬业精神的老师们感动,也为这些早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英们后来命运的坎坷而感慨,更为作者后来命运的圆满感到欣慰。在经历了曲折动荡之后,庆幸她选择了一种普通平凡的生活,照顾好自己老去的父母,呵护着子女的成长,相伴自己的另一半慢慢老去,这种平静美好的画面温暖人心。
如此独特
《巨流河》还是一部独特的书,灵动文字,触及心灵。“很羡慕你在天空,觉得离上帝比较近。因为在蓝天的云间,没有死亡的幽谷……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端中出来,看到月亮又大又圆,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嫉妒你了。”这是作者齐邦媛写给恋人张大飞的一封富含浪漫气息的信。要说对全书印象最深的,还是齐邦媛与张大飞之间那份独特、纯洁的爱情。
青葱岁月里,齐邦媛与张大飞相遇,两个成长生活轨迹不同的人通过长期信件的往来,在硝烟漫天中成为心灵相犀的知己,从此,烙下各自人生的印记。抗日战争年代,为报国仇家恨,张大飞报考空军,成为一名飞虎队员。枪林弹雨中他唯一挂念的是齐邦媛,一封封信件寄托着两人彼此的思念。胜利前夕的一场机战中,张大飞为掩护友机,殉国于河南上空,年仅26岁。飞行前在留给齐邦媛哥哥齐振一的诀别信的末端写着:请你委婉劝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多年后到了台湾,齐邦媛人生趋于平静,生活幸福美满的她再忆起住事,说了这样的话:“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的夜里绽放,又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言以说的高贵。”行文至此,不敢再用任何语言,任何言语,均是亵渎!
整本书从东北的巨流河开始写到台湾的哑口海结束,整个故事犹如一条串起来的历史之河,期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就像这巨大的河流中撞击而成的朵朵浪花。其实,每个人生都是一条巨流河,从奔腾不息到趋于平静,途中可能有急流险滩,也可能有风起涟漪,但终究是从无声来,到无声去。
新闻推荐
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是从保险业开始的,所以我认识很多保险从业人员,从他们身上见识了人性改变的轨迹。其中,一位非常成功的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