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8日,邓林和华西都市报记者谭曦在邓家院子里合影。
邓林大姐说:“现在是光线最好的时候,最适合拍摄,等一会就变顶光,光线就不好了。”
“小伙子,
你用的是什么相机?”
按照原计划,我与同事马宇顺利在北京与先期赴京的首席记者王国平会合。为了采访更有效率,我们住进了距离“邓家院子”最近的酒店。
夜已深,估摸11点的样子,手机突然响起,传来同事急促的声音:“邓大姐感冒了,一直低烧。明天的采访取消,具体什么时候能专访还待定。”
“好消息,明早7点,邓林大姐在‘院子\’里接受我们采访!”7日晚上这个电话,让我当夜兴奋得睡不着,夜里总是莫名醒来看看时间,生怕错过了这个等了4天的采访机会。
8日早上六点半,我们带着摄影摄像器材,提前来到这座位于北京景山后街的邓家院子。抬桌子摆椅子,我们把专访地点安排在邓林当年给父亲和孩子们拍《排排坐》的地方。一切妥当,我们又抓紧时间去探访小平生前的办公室。
6点50分,门厅外传来一阵乡音,让人好是亲切,邓林大姐到了!眼前的邓林大姐,身着淡黄色T恤,穿着“洞洞鞋”,一手拿着保温水壶,一手握着扇子正笑眯眯地在门厅外四处张望。个子不高的她一头短发很是利落,气色看起来也不错。
大姐一落座,很利索地把我们先前送给她的采访提纲放在桌上,抬头问我:“小伙子,你用的是什么相机?”
“尼康D4。”我顺口答道。“我也喜欢尼康。我的第一台尼康相机是上世纪70年代末,爸爸访问日本时给我买的。后来我身体不好了,相机又太沉,扛不动了。”说起摄影,邓林大姐来了精神,寥寥几句就顿时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文字记者王国平和邓林大姐的对话很顺利,北京早上8点的阳光已有些刺眼,它越过院墙斜晒进院子,打在邓林大姐的脸上、身上。邓大姐撑开扇子轻轻摇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担心大姐的身体,建议先休息一会儿。邓林大姐谢绝了,说:“现在是光线最好的时候,最适合拍摄,等一会就变顶光,光线就不好了。”13年来为父亲的拍照经验,让她对光影、镜头的运用娴熟于心。听到这我不由得心头一热!
我们采访的地方是当年邓林拍摄《排排坐》这张珍贵照片的地方。说起这张照片,大姐翻开了画册,照片中邓小平和四个孩子坐在家中院子里的台阶上,天伦之乐溢于言表。“当时他正在散步,我一想这么伟大的人物我要让他坐在地上,再跟小孩在一块,这是一种反差。但这确实是有创意、有想法照的。”邓林说,但是从摄影构图的角度来说这张照片还有很大的缺陷,就是没把大家的脚照全。
邓林很喜欢1993年在上海拍摄的《永不停步》这张照片,“这张是我给爸爸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再后来就没拍了”。照片上小平同志虽然年事已高,但拄着拐杖眼望前方的专注,既表现出小平持久的生命活力,也彰显着中国改革大潮是永不停步,不可逆转的。
一张张照片打开了邓大姐的话匣子,原定只有1小时的专访已超过半小时了。问完最后一个问题后,邓林领着我们沿着当年小平散步的小道说,每到樱桃结果时,老爷子就抱着孙子来数樱桃。
“四川是我们的根,走到哪儿都是,看到家乡人亲切哦!”采访结束时,邓林大姐开心地用四川话邀约我们拍照留念。
“小伙子,照片到时候给我一张哦!”大姐上车时笑着对我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 谭曦
新闻推荐
□李后强今年是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80多年前,日本侵占中国领土,侵犯中华民族尊严,发动野蛮的、残暴的、罪恶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在生死关头,为民族的存亡继绝、为恢复国家和领土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