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明晓
昨天在杂志上看到一幅漫画:是表现某单位的一次象棋比赛,画面有对弈的双方和众多的观棋者。对弈的双方相对而坐,其中着黑色西装的胖子身后,聚集着所有的观棋者,另一个对弈者孤坐一面,背后空旷无一活物。西装胖子后面的人似乎不知道“观棋不语真君子”的古训,一齐嚷嚷着局长将死他,将死他。对面那小子一脸苦相,看上去凶多吉少。竞技者的技艺在很大程度是由心情决定的,面对体态庞大的局长和局长身后黑压压的助威者,即便那小子是善弈者,也很难正常发挥,那棋是输定了,那老帅是死定了。
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场景太经典太现实太让人再熟悉不过了。如果你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在某一个行政机关的宿舍小区的路灯下面,围在一起下棋的人,那个得到观棋者一边倒支持的人,一定是这个机关的领导,对面坐着的那个没有支持者和啦啦队的人,必定是职务低了许多的下属。如果两个对弈的人,身后都有数量相当的支持者在呐喊助威,而且气氛很活跃,个性很张扬,那对弈的双方职务一定是不相上下,而且肯定不是这个机关里的最高领导层的成员。如果对弈的双方身后都有观棋的人,这些观棋的人即使偶尔指点也只是小心翼翼地提醒或不确定的建议,没有一边倒的呐喊和助威,也没有谁输谁赢的判断和预测,那一定是两位领导在下棋,这两个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对观棋者的话语权。观棋者的谨慎和收敛,甚至旗帜鲜明的选边站,都是对权力的敬畏和忌惮。
中国象棋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项目之一。一块方格子棋盘,其中的万千气象全凭32块棋子以规定步态在棋盘上闪展腾挪,演绎出瞬息万变之态势。象棋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游戏,下棋的很多,但下精的很少。一般的下棋者,多止步于“当头炮,把马跳”的水平。按说,会不会下棋,是个什么水平,本是不难搞清的问题,但往往这样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很难说得清。有位朋友说,他们单位的几位领导都喜欢下象棋,棋艺皆属一般般,但几位领导之间却都赞扬对方棋艺不一般,而且那态度是很诚恳很认真的。朋友分析说,这些领导在外面下棋的时候,人们都给他们足够的面子,他们就认为自己棋艺了得,生出一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豪气。但当他们之间对弈的时候,都是各不相让,死磕到底,谁想把对方拿下都不易,这种坐井观天式的视角,就造成了夜郎自大的错觉。
民国总理段祺瑞,就酷爱下棋,不过,他下的是围棋而不是象棋。但不管围棋还是象棋,在认识自己的棋艺上其理相同。老段身边有很多围棋名家,他们和老段过招时,老段总是赢多输少。老段的儿子段宏业也爱下棋,棋艺虽不及老爹身边的汪云峰、顾水如等名家,但在当时也算小有名气。老段在和儿子对弈时,总是被儿子杀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把老段气得瞪眼怒斥儿子没出息,就只会下棋!后来成为围棋天才的吴清源,在11岁时被带到段府与老段对弈,结果把老段收拾得惨不忍睹,以致他沮丧得整整一天不想会客。但老段却认定吴清源是个人才,为他提供学习、发展的条件。日后他东渡日本,威震东瀛棋坛,成为这个围棋帝国的顶级人物。行前,他和老段再次对弈,两人下了200余着,终于构成和局,老段为此觉得颜面很是光彩。10年后,69岁的老段已是须发全白的垂垂老人,而已经加入日本国籍,有“昭和棋圣”之誉的吴清源再次造访段府,和老段手谈一局,吴清源以小败终局,段祺瑞感慨万端,心中当然明白其中的意义和情分。
那还是我在莒县县委机关工作期间,我们星期天加班整理一份急需上报的材料,直到接近午饭时间了才完成。县委书记老谢在这时来到我们办公室,说看了一上午人民来信,眼花了,你们谁闲着咱杀上一盘。因为我们是县委的一个临时机构,除我是在办公室系统外,其他人员都是从各单位抽调的,老谢与他们只是面熟。从农委借调来的李继伯正好闲着,于是,就由他来对阵老谢,我们几个仍在忙手头上的事。不大一会工夫,就传来老谢对那青年人不可忽视的赞赏。我一听老谢这样说,知道他输了,就停下了手中的事,过去看棋,其他几个人也围了上来。李继伯是个象棋怪才,从小就跟着他们村一位老先生学象棋,为了省灯油,老先生就教他下盲棋,他的棋艺虽不算很精但也有了自己的路数和风格,所以,一盘棋只用了几分钟老谢就缴枪了。第二盘开局不久,那凌厉的攻势就让老谢有些抵挡不住。我在桌子下面踢了李继伯一脚,他点了点头,好像理解了我的意思。我回到办公桌前刚刚坐下,老谢那里就宣布投降了。临走时老谢对我说,你手下有人才,我总觉得老谢那话有些意味深长。老谢走后,我说李继伯你傻瓜,就不会让着点啊?他却埋怨我没有提醒。我说不是踢了你一脚吗?这家伙一阵哈哈大笑,说我以为快吃饭了,你踢我一脚是让我快点结束战斗。
后来,老谢在谈到领导干部自律时曾经举过这个输棋的例子,以此说明对领导不能一味的顺从谦让,虚与委蛇,把领导惯得不知道自己吃了几碗米饭。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李继伯能赢就赢,没有曲意逢迎的市侩气;老谢输了就是输了,也没有扭捏作态;其他人也没有去故意为老谢呐喊助威,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简单、自然。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