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group1" >" class="group1" >
" class="group1" >
" class="group1" >
" class="group1" >
本报记者 陈为峰 摄影报道
“十月十四那一天,莒县城里冒黄烟,东南炮楼一声响,一股黑眼冲霄汉;
听说解放莒县城,都在街上来欢迎,鬼子门口枪声响,莒县城里全解放;
八路同志斗志昂,城里城外红旗扬,牺牲的英烈无数个,把日本鬼子消灭光。”
5月30日,在莒县城阳街道护城官庄村一户普通的民宅内,7位老人充满豪情地唱起歌曲《解放莒县城》。唱完小合唱,老人们又分别表演了《解放区的天》《站岗放哨歌》《妇女自由歌》《放脚歌》《过去社会老封建》《送郎参军》《庆祝抗战胜利》等10多首歌曲和秧歌。他们当中年龄最长者91岁,最年轻的也82岁了。
这是一群建国前就参加革命工作的“老革命”。91岁的孟召诗,1944年参加革命,后参加了供销社、钢铁厂、建材厂、造纸厂工作,为地方建设贡献了青春和热血,在造纸厂厂长位置上离休;89岁的刘育民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组建和领导了多处乡村学校的建设,在公社中心学校校长位置离休;87岁的来永昌是一位建国前老党员,20岁就参加淮海战役,回地方后是当地建国以来通过选举产生的第一位乡长,参加了党校、扫盲、宣传、社教等工作,在贫协主任位置离休;84岁的来淑兰1947年入党时由于年龄不够,组织上没有考虑,她硬是拿着刘胡兰的例子找领导“磨蹭”,才成为一名不够年龄的“小党员”,从事了一辈子教育工作,在小学校长的位置上离休;84岁的商桂花,一辈子从事妇女工作,当过乡镇妇女主任和企业妇女主任,在化肥厂工会主席的位置离休;82岁的王荷香15岁就跟随大哥、大姐参加革命,家中兄妹6人全部是中国共产党员,是莒县著名的革命家庭,她先后在乡镇、医疗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饭店等单位从事团的工作,最后在公社粮站站长位置上离休;83岁的齐桂香15岁就担任村女儿童队队长,站岗、放哨、送信,出嫁后一直在村里担任高级社副队长、村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等职务,是一位农村“退休干部”。
都是“老革命”,他们当中,每月工资待遇有的几千元,有的一年只有几百元的补助,但他们无怨无悔。他们说:比起那些当时一起参加革命,出生入死,把生命贡献给革命事业的同志们,他们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是很幸福的了!每到天气晴朗的日子,老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到一起,拉拉家常、唱点老歌,回忆那辉煌的岁月,更加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刘育民老人的花白胡子成了绝妙的“道具” 来永昌老人男扮女装饰演“老大娘”
新闻推荐
现在人们都把追星族称为“粉丝”或者“fans”。“fans”的本意来自拉丁文“Fanatics”,意思是“对神的崇拜所导致的疯狂”。然而,“追星族”并不是当代的时髦词,据考证,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