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本报与甘肃关爱抗战老兵联盟成员共同为老兵张荣邦88岁生日贺寿。记者张鹏伟实习生常欢何媛摄
张荣邦老人在家中
兰州晚报讯(记者仇彬实习生孙权文/图)他,曾经用一把镰刀缴获了一支步枪、40发子弹;他,曾经是陆军步兵第55师前身,抗日游击队豫西特务团的一员,半生血战沙场;他,曾经和战友一起用几挂鞭炮吓退了日本侵略者;他,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如今身患胃癌等多种疾病……他就是抗战老兵张荣邦。
老人今天的生活平静、豁达,老兵当年紧握钢枪的手,如今经常拉着孙子的小手:“能活到今天,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这句话,老人时常挂在嘴边,提到那段战争岁月,老人说:“历史不能忘,忘记了就是背叛我们的国家。”
抗日战争胜利已经有69年了,张荣邦老人现在的生活十分平静。从本报寻找抗战老兵活动开始,直到追忆铁血岁月系列报道刊发,老人看到报纸后,那段历史在老人的记忆深处“复活”了。通过子女的帮助,老人联系到了本报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还原那段峥嵘岁月。
11月4日,张荣邦老人老人端坐在家中的沙发上,腰杆挺得倍儿直。“老了,一身病,腿脚也不方便了。”老人说着,“不过眼睛还没有花,也不糊涂。”老人说话带着浓重的口音,声音洪亮,目光炯炯。
1
带着枪参加游击队
抗战老兵张荣邦,1927年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是抗日游击队豫西特务团的老兵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游击队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数量也十分有限。即便如此,1943年,在河南洛宁成立抗日游击队时,张荣邦带着一支“汉阳造”步枪和40发子弹,第一个报名参加。回忆起这段历史,老人始终昂扬着头颅,显得十分神气。
1943年,张荣邦老人还在学校学习,家中的叔父已经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在洛宁县宣传抗日进步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洛宁县地处交通要道,日本侵略者逐步入侵,战火烧到了张荣邦老人的家门口。
“日本鬼子来了之后,我叔叔就在洛宁县动员当地的乡绅,号召大家不当亡国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这样,我们当地的抗日游击队就组建起来了。”通过老人的叙述,过去的历史逐步被还原。“听到这个消息,我背着一支汉阳造步枪和40发子弹,第一个报名参加。”当时,张荣邦只有16岁,只是一名学生,怎么能有一支步枪和子弹呢?说起这支枪,老人更是来了兴趣,“有一次,日本侵略者打来之后,国名党的军队消极抵抗,撤退时路过我们村。我在地里干活,遇到了国名党的逃兵,我拿着镰刀大喝一声放下枪,不要你的命。听了我这声喊,那个逃兵放下枪和子弹就跑了,这样我就有了一支步枪和子弹。”“当时您只有一把镰刀,人家有枪,不害怕吗?”记者问道。“哪能顾得上那么多,只想着要是能缴获一支枪,就算日本鬼子来了,还能和小鬼子打一场。”
2
几挂鞭炮吓退敌人
从1943年成立开始,这支仅仅有12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保护着洛宁县的百姓。直到1944年,整个抗日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军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在战败前做垂死挣扎,发动豫湘桂会战,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相继失守。洛宁、新安地处交通要道,日军纷纷建设起据点。
在这危急关头,洛宁县游击队、八路军第六支队、西安支队经过整编,合并成立豫西特务团,也就是著名的陆军步兵第55师的前身。张荣邦老人从村里号召了6名年轻人也来参加抗日队伍,此时,这支队伍已有一千多人。
张荣邦老人当时在一营二连,是一名战士。当时豫西特务团的主要任务就是阻止日军西进,骚扰日军、破坏交通线。
豫西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地区,被日军占领后,企图打通交通线,补给战场。“‘日落西山\’,这是当时老百姓形容日本鬼子的话,大家都相信,胜利马上就要来了。我们的部队当时任务十分艰巨,要阻止日军西进,和他们打游击。”老人说着,声调提高了不少,“洛宁县是公路县,新安县是铁路县,我们的营就穿梭在这两个地区和鬼子打游击。”
“白天不能打,到了晚上就和敌人打,洛宁的据点鬼子一出动我们就去打新安据点,新安据点的鬼子出动了,我们就打洛宁据点,在这两个地方和鬼子打游击,避免打正面遭遇战。”提起当年的战事,老人再次来了兴趣,“当时的武器装备还是很落后,我们就从家里拿铁桶和鞭炮,先在鬼子的据点外放两枪,然后就点了鞭炮扔在铁桶里,‘哔哔啪啪\’一响,听着就像轻机枪的声音,就这样,吓得鬼子都不敢出据点活动了。”
3
戎马一生奉献大西北
抗日战争胜利后,万万没有想到,内战马上就打响了。“记得胜利后,首长告诉我们,一定要提防国民党的部队。没想到,解放战争真的打了起来,就像毛主席说的,蒋介石开始下山摘桃子了。”
伴随着国民党部队的占领,张荣邦老人跟随部队渡过黄河。“横渡黄河后,每到一个村子,那真是惨啊,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下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子,老百姓砍树枝子斜搭在没有倒的墙上,就是一处住所……”老人陷入深深的回忆,抹了一把眼泪。
“到后来,解放战争胜利后,我们的日子才真算好了。”张荣邦老人经历了吕梁战役、济南战役、临汾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小战役后,返回陕南第19军55师。“我还参加了1951年在西安的阅兵仪式,记得当时阅兵的首长就是习仲勋。”我国原子弹项目上马后,张荣邦老人调任404厂政治部主任,在酒泉工作。
1985年,老人从单位离休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老人育有5个子女,现与女儿共同居住在兰州。“老爷子平时爱锻炼,每天要锻炼一个小时,还爱读书看报。到了晚上看完新闻联播,最爱看的就是河南台的豫剧了。”张荣邦老人的女儿张敏说。
“我现在老了,身体不好,但是我活得很幸福,子女孝顺、生活安逸,比起死去的战友,能活着太幸福了。”老人还不忘教育后人,“这段历史,我们谁都不能忘,忘记了就是背叛我们的国家。”
相关新闻
老读者赋诗致敬抗战老兵
兰州晚报讯(记者张鹏伟实习生何媛常欢)日前,本报老读者张奎仪读到本报刊发的抗战老兵水青山报道后,情绪激动,特此给本报编辑部写信向抗战老兵表达致敬。
9月初,本报记者专程前往四川西昌探访甘肃传奇老兵水青山。水青山,甘肃临洮人,现年102岁。自幼习武,1937年在甘肃天水应征入伍,参加南京保卫战后整编入71军36师107团,参加攻打开封、曲兴集、富金山的战斗。在富金山战役中,与日军肉搏腹部中刺刀。1942年,从西昌行军至惠通桥,在滇西开展游击战至滇西反攻结束。
采访以两个整版稿件刊发在兰州晚报9月16日A10-A11版,刊发后备受关注,影响巨大。
张奎仪在信中说:我以极其兴奋而喜悦的心情,阅读了兰州晚报9月16日刊发的《102岁甘肃老兵的传奇抗战史》,令人十分感动。感动之余,涂鸦诗词三首以咏之。
“我亲切地称他为水青山老大哥。不知这位老大哥何日能回甘肃老家看看。他若回到甘肃老家时,请告诉我一声,以便前去探望这位陇原英雄好汉。”张奎仪说道。
雪梅香·102岁甘肃抗战老兵水青山
陇原汉,洮河岸畔育英雄。少年离穷壤,戎装飒爽登程。浴血南京斩恶魔,日军屠城血腥风。睹魔行,誓保家园,义胆忠诚。
中原,敌丧胆,肉搏开封,胜获丰功。血染征衣,日尸橫野千名。再战中条入巴蜀,奔滇西夺占腾冲。西昌好,五世同堂,仍思洮城。
五绝(二首)
(一)狄道渊源深,先秦肇始名。洮河娠俊彦,四海起歌声。(二)青山陇原汉,浴血惩魔乱。中原荣战功,史话传千代。
新闻推荐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27日发布《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以中央机关为例,部级正职每人不超过54平方米,部级副职不超过42平方米……(详见昨日本报AA07版)。&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