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启瑞
当教师苦,当一名山区教师更苦。然而,邵庄镇郭峪小学有一位叫杨远湖的教师,十八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培育“桃李”,用青春和爱心点亮了大山里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他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诠释了什么叫无怨无悔,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叫神圣职责,什么叫感情难舍。
两次放弃回城的机会
1996年,杨远湖从原潍坊教育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邵庄镇的郭峪小学教英语。那时候山里条件特别艰苦,学校就是几间破烂不堪的屋子,根本没有住宿和做饭的条件。教学条件就更别提了,几张长条桌凳,用黑炭抹的黑板,除了一台录音机,其他什么教学设备都没有。山区孩子英语基础都非常差,教起来很是吃力。老家离城里很近,家中父母又常年有病,农活不得不由妻子一人扛着。到这里来上班很不方便,中途要翻过两座大山,往往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种种理由都表明:在城里上班对自己更有利。而这样的机会还真就给了杨远湖两次。第一次是2000年,当时城区学校缺教师,要从农村学校招聘教学能手,而杨远湖当时是全镇教英语业务最棒的老师,如果他报名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他考虑到农村本来就缺英语教师,自己一走,这些孩子怎么办?望着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次机会。另一次是2007年,当时杨远湖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答应助他一臂之力调到城里。但杨远湖还是被情感所左右,他不想让重视他的领导失望,他不忍心就这么离开那些情同手足的同伴,他更割舍不开与孩子们建立起来的那份感情。最终他又一次放弃了回城的机会。
18年未耽误一节课
日本有个叫清水龟之助的邮递员,坚持送信25年风雨无阻,创下了全勤记录,为此得到国家级大奖——终生成就奖。这是无数日本精英努力奋斗一辈子都未必能得到的大奖。杨远湖老师虽没有得到过什么大奖,但他也创造了一项奇迹——18年未耽误学生一节课。 1998年冬天刚下过一场大雪,杨远湖步行去学校,本想走一条近路,结果却一不小心踩空了摔下山去,胳膊和腿都擦破流了血,当时只觉得眼冒金星,站都站不起来,经过十多分钟的挣扎,他好不容易爬了起来,继续向学校方向艰难走去,并且按时到达学校。2002年的冬天,父亲因为胃窦癌住进了益都中心医院,当时他正在给学生们上课,姐姐把电话打到办公室说父亲快不行了让他马上回家。那天刚好是周二,离休息的日子还有三天,学生们即将面临着期末测评,他想,如果这个时候赶回家就会耽误孩子们三四天的时间,所以他没有急着赶回去。到了12月26日放假后他再赶回家看望父亲时,没想到老人已经去世了。最终他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不能不说是他一生的遗憾。每次想起这件事,他都泪流满面,心里无比难受。
最好的老师 最不称职的父亲
杨远湖老师对学生很好,他把每个学生都当亲生孩子一样。班上有一名叫傅泽林的学生,家庭条件特殊,父亲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出走。年幼的傅泽林受到家庭的影响成绩直线下滑,然而更不幸的是2008年冬天他不慎跌断腿,原本脆弱的心灵更是痛苦不堪。在傅泽林住院的半个月里,杨老师给他煎药端饭,体贴入微;补课关心,关怀备至;每当他上厕所时杨老师都背上背下,在外人看来,都认为这是他的亲生孩子。
对学生这么好,但对自己的孩子却是关心太少,亏欠太多。女儿上幼儿园、上小学,他没有给她补习过功课,也没有接送她上下学。现在女儿已经上大学了,他还是没有时间去关心照顾她。想想女儿上学时的情景,一个小女孩脖子上挂着钥匙独自过马路回家,每当想到这里他心里就酸溜溜的。不过现在女儿理解了父亲当初扎根山区的决定,因为在她的大学里有很多从大山里走来的孩子都十分优秀。现在女儿每当谈起父亲来,都为老爸的举动感到无限的自豪。
新闻推荐
■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孔浩 特约记者 沙朝佩 文/图 山亭区徐庄镇境内的泉崮山是鲁南地区的一座名山、英雄之山,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曾是抗日根据地。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