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香港书展闭幕了。这个办了26届的书展,如今正已成为香港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本届香港书展如此引人注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路文化名人会在此机会登台演讲,堪称书展“重头戏”。来自大陆的有迟子建、王跃文、周国平、张怡微、九夜茴、张嘉佳、余秀华等;“香港文学奖双年奖”得主廖伟棠;还有台湾作家龙应台,海外华文作家查建英和李桑等。下面,请跟随我们的脚步,看看几位大咖的演讲都讲了些什么。
蔡澜:取消大排档不智
身兼作家和美食家的蔡澜在出席香港书展期间,为好友宣传新书,不忘批评香港取缔小吃大排档是非常不智的现象。不论到何处吃喝玩乐,蔡澜都十分偏爱大排档。他指出日本有很多小贩在街上卖小吃,普普通通拉面做成了文化,但香港却对小吃大排档一概取缔,他表示这是一种非常不智的现象。
在座谈会后的访问中,蔡澜谈起现在的网络词语“吃货”、“毒舌”,他表示不欣赏这类词汇,“年轻人为什么流行用这些词语来贬低自己?”谈到自己最喜欢的作家,他认为,香港有金庸就够了。
林夕:歌词是在旋律框架中的舞蹈
人称“夕爷”的著名填词人林夕与一众乐迷分享他三十年“词海任我行”的创作经历。林夕坦承,歌词是越写越难,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毋忘初衷,要写有意义的事,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大学主修翻译的林夕,毕业后没有选择老师及翻译等“安全”职业,反而想成为填词人,于是想尽办法走入唱片公司或电台工作,就是为做填词人铺路。
林夕犹记得,最初在词海乱游,第一首登上流行榜的歌,就是非常文学的《吸烟的女人》,可是迎来不少负面评价。经反省后,他终于明白,歌词跟现代诗不同,“歌词是要听的!因为歌词其实是文字与音乐的一场完美结合,是如鱼得水的婚姻。”
走过逾三十年的词海,林夕深深领悟到歌词必须为旋律服务,旋律的长短及情绪,给了歌词一个框架,“所以要学懂在框架内训练自己的联想能力,让歌词被扣上脚镣后,仍可跳出一场接一场好看的舞蹈。”
侯孝贤:在观众和评审之间选择“自己”
挟着法国康城影展最佳导演的光环,台湾导演侯孝贤就新作《刺客聂隐娘》(以下简称《聂隐娘》)举办讲座。
追问他心中的“侠”是什么,侯孝贤答,就像李白诗中所言,“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这是侯孝贤做导演30多年来,首次执导武侠片。《聂隐娘》制作费高达1亿港币,是制作成本最高的侯孝贤电影。看过的人评价,影片从剧本、镜头运用、取景、色调和对白,无一不体现侯氏美学风格,据说主人公聂隐娘一共只有9句台词,叫人担心影片不易观赏,须知侯孝贤过往的作品大多叫好不叫座。问他更看重观众还是专家评审的评价,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侯孝贤泰然地说,“我拍唐朝算拍得不错,唐朝不好拍,自己感觉整个画面OK。还是那句话,我没办法为了票房去拍。”
(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日本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儿童大脑存在“低效工作”状态,这有可能是导致疲劳感强的原因之一。新成果有助于研究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有效疗法。慢性疲劳综合征也称为肌痛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