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昕
第一次知道垃圾分类是在1997年。电视台有期节目是关于这个话题的,采访了德国归来的一位女博士,她是垃圾分类的倡议者。女博士结合自己在国外的经历,向大家传播这一理念,告诉大家这样做的好处和长远意义。女博士身体力行,镜头中,她向观众展示门后边放着的几个垃圾桶,有放纸的,有放金属的,有放玻璃的,有放餐厨垃圾的,说明这件事并不麻烦,是不难做到的。
我第一时间接受了这个理念,要是能实现,我们的环境会改善好多,最明显的是肯定不会有大风天漫天飞舞的塑料袋了。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似简单的事情,真做起来却很难。尽管相关部门也开始推动这项工作,街头出现了分类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但经过观察我发现,不只是很多扔垃圾的人不明白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区别,就连环卫处收垃圾,也是照旧,所有垃圾一车装,让人啼笑皆非。我自己单独收集的塑料垃圾,最后也是被混放在一起。这几年,垃圾箱分类更细致了,也分了纸张、塑料、厨余等类别,但是情况照旧,最后的归宿都是一个地方,没有任何改变。我甚至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公园里,多次发现地上有传说中污染能力极强的纽扣电池!
我所在的国企曾进行环境体系认证,按认证要求垃圾是要分类的。职工也按要求做了,金属类垃圾、塑料类垃圾和其他垃圾都分门别类存放,但是有一天我亲眼看到,运送垃圾的卡车把所有的垃圾都装到了一个车厢里。这意味着之前我们所有的分类毫无意义!
所以,我经常会疑惑,当年的女博士家中分类细致的垃圾最后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经过了十几年,很多国人依旧把扔垃圾当做一件小事,尽管我们已经资源日渐枯竭,已经垃圾围城。
让人欣慰的是,还是有些人在做这件事的,他们就是——— 收废品的。废弃的纸张、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到了他们手中,好像才能最终被回收利用。我住的单元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各家储藏室门边放的是各家的废品,收集起来,多了以后处理给收废品的。我愿意认为,大家其实谁也不在乎卖废品的那几块钱,而是不愿意把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浪费掉。
那次看到网上的一个视频,令我非常震动。日本的小学生在课间喝完牛奶后,很自然地把奶瓶、皮筋、盖瓶口的薄膜分类收集起来。从他们的动作神态看出,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没人会嫌麻烦。而回收的材料也一定会去了该去的地方。
垃圾分类回收可以说是天大的小事。我们仅仅是停留在呼吁号召阶段,一直没有切实可行的流程来保证实施。面对越来越少的资源,越来越恶劣的环境,我极度渴望它实现的那一天。
新闻推荐
12月24日,拉面机器人在制作拉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