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热映,观众直呼“太赚眼泪”,故事主人公原型女漫画师熊顿所罹患的淋巴癌也再次闯入公众视野。2009年,央视著名主播罗京的不幸逝世,让很多人第一次知晓了淋巴癌。细数下来,近些年患上淋巴癌的公众人物可真不少,粗略统计也有十几位,耳熟能详的有台湾歌手阿桑、内地演员李钰和日本演员高仓健等,都因此病相继离世,只是所患疾病类型有不同。而患淋巴癌类型的区别也是“有的人死了有的仍活着”的重要原因。大众熟悉的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就是个“活着”的幸运儿。
淋巴癌到底是什么病,什么的样人容易“惹”上它,不幸得上了能活多久……一连串疑问浮现于人们的脑海之中。为此,记者于近日走访有关医疗专家,为大众揭开淋巴癌的真实面目。专家提醒,发现淋巴结肿大要及时就医,特别是没有痛感的肿大,更要引起警惕。因为疾病发现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生存的几率也会增大。
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热映,淋巴癌再闯公众视野——
熊顿得的是非霍奇金淋巴瘤
熊顿,本名项瑶,1982年生人,超人气漫画达人。2011年8月被检出患有淋巴瘤。2012年8月,熊顿的漫画作品《滚蛋吧!肿瘤君》出版,记录了她生病的心路历程。现在,这本漫画被改编成自传式电影搬上了银幕,影片讲述了熊顿以积极心态,从容对抗病魔的感人故事。熊顿的生命虽然短暂,但留给人们很多启示,拥有阳光心态和迷人个性的她,不仅收获了亲情、友谊,还赢得了爱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大家在为主人公的坚强、乐观感动之余,不禁要问淋巴癌到底是啥病?
记者走访的专家是甘肃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崔杰,他碰巧也观看了这部电影。崔杰告诉记者,近几年淋巴瘤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在我国由原来占恶性肿瘤的第11位,现在上升为第9位。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主人公熊顿所患的正是非霍奇金淋巴瘤,90%的淋巴瘤患者都是这种类型。比起霍奇金淋巴瘤,它的恶性程度更高,更难治愈。
为什么有的人死了有的却活着
43岁的林先生,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几个月前,他因上腹部疼痛不适到省肿瘤医院进行腹部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肝门区占位,腹膜多发肿大淋巴结。最终病理提示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主持人罗京正因罹患此病离世。
崔杰介绍说,进一步完善检查后,发现林先生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进而诊断为B细胞性淋巴瘤晚期。在进行了全身化疗等系统治疗后,复查腹部核磁共振,发现病灶范围缩小,说明目前全身化疗有效,正准备给予第三周期化疗。治疗仍在继续,只能拭目以待。
去年9月5日晚上10点17分,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发布了—条只有19个字的微博:“世事无常,生命有限。原来,在癌症面前,人人平等。”平时每天要转发或原创多条微博的李开复,全天只发布了这唯一的—条微博。这条不寻常的微博很快引起了网友的注意,网友纷纷猜测李开复是在为别人感慨,还是自己患上了癌症?这个疑问很快得到了答案,次日上午8点,李开复发微博确认罹患淋巴癌。时隔近一年,李开复竟然康复了,又活跃在公众视线。
同样是得了淋巴癌,为什么有的人死了有的仍活着呢?崔杰这样解释:这是因为患者所患淋巴癌的类型不同,也就是说,患者的存活率与疾病类型息息相关。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最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是免疫力的下降,病变主要发生在淋巴结、脾脏、胸腺等淋巴器官,也可发生在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和器官的淋巴造血系统。其治愈率,根据分类不同,不足五成。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则高达60%至80%,当患者坚持治疗6至8个疗程后,多会出现明显的好转甚至治愈。
熊妈妈的抱怨:不好好照顾自己
实际上,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比较确定的是其与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比如EB病毒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艾滋病病毒等。长期受电离辐射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的人群,发病风险会上升。另外,也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有关。
崔杰回忆起电影中一个让他记忆犹新的情节。熊顿患病后,她的妈妈心疼地抱怨她平时的生活状态:不好好吃饭,不按时休息,吃垃圾食品,常常空着肚子画画十几个小时……妈妈认为,熊顿得病,都是因为不好好照顾自己。“其实这是有道理的,工作或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常熬夜、饮食不健康、长时间处在辐射的环境里,人极易容易疲劳,免疫力会下降。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不良生活方式中,免疫系统很有可能会出问题。”崔杰说。
崔杰表示,由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与病毒细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密切相关,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有良好的健康意识,避免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减少恶性疾病发生的风险。那么,到底该如何预防淋巴瘤呢?崔杰建议大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人,要少熬夜、不抽烟少喝酒,并且规律饮食。
发现肿大淋巴结及时找医生
淋巴结是产生身体免疫物质的场所,它和淋巴组织构成淋巴网状组织分布于全身,因此,淋巴组织不同于肝脏等实体器官,其遍布全身各处,而且同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与其他肿瘤相比,淋巴瘤是比较容易发现的,用手摸就能发现“异常”。崔杰介绍说,淋巴瘤最典型的表现是浅表部位的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表面光滑、质地较韧、触之如乒乓球感、或者鼻尖的硬度。以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次之。崔杰建议,个人对无明确原因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或者长期低热、周期性发热,特别是伴有多汗、消瘦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争取在第一时间捕捉到疾病的蛛丝马迹。
崔杰建议,淋巴瘤患者应到肿瘤专科医院或者三甲综合医院的血液科、肿瘤内科就诊。
确诊淋巴瘤要做个活检
崔杰告诉记者,对于淋巴瘤的诊断,病理诊断是唯一的金标准,也就是采取活检的手段。当淋巴瘤复发时,也要尽量再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一方面是为了明确淋巴瘤是否复发,另一方面是因为某些淋巴瘤类型可能会发生病理转化。
全部检查结束后,医生会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开始治疗以及治疗方案、治疗计划等。部分淋巴瘤患者通过治疗有希望获得治愈或长期生存。化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手段,部分患者还可联合免疫靶向治疗,能显著提高有效率、改善生存期。淋巴瘤治疗结束后部分患者可能复发,因此治疗结束后需定期复查。
面对复查的两种态度和后果
多年前曾有过这样一个病例,一名患者发病时只有10岁,在家属的悉心照料及医院治疗后,被告知已经治愈。尽管如此,家长并未放松警惕,自从出院后,仍然带其定期前往医院进行活检诊断,平时一些发烧引起的淋巴结短暂肿大也会去医院进行检查,如今这个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王师傅也是一位恶性淋巴瘤患者。所幸,经六个疗程化疗,原本的肿块缩小到摸不到了。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他觉得自己已经重获新生,于是就不愿再去医院进行复检,没想到三年后,他被证实为淋巴瘤复发。
崔杰告诉记者,随着新药物新技术的出现,淋巴瘤的治疗目标已不再是缓解症状,而是获得治愈。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淋巴癌的治愈率还是比较高的,但一些患者在感到疾病康复后,往往忽视了复检的重要性,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机会。
据悉,患者在完成所有治疗后处于缓解期(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第一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二年,每6个月复查一次,3年以上每年应复查一次。同时接受专业的康复指导,才能早发现复发和转移情况,达到二次根治。这期间,如果因为没有复检而错过最佳治疗机会,会丧失康复的机会危及生命。
新闻推荐
作为中国画三大科之一的人物画,自二十世纪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当代人物画创作走到今天,也多为评论家所诟病,尤其是过于写实的倾向、照搬西画的块面处理、线条绵软无力、样式刻板而丢失传统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