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一个的奶瓶、60元一瓶的洗发水、数百元一辆的婴儿车、过千元一张的婴儿车……近年来,婴幼儿用品价格可谓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其直线上升态势充分显现出婴幼儿用品日益精品化、高端化的趋向。然而,众多育婴专家认为,选择婴幼儿用品质量应是第一考虑因素,出于攀比心理,盲目追求“名牌”、高价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现象:奶娃娃浑身是“名牌”
“看,宝宝才7个月就有这么多‘家底\’了!”达城北外某小区罗女士家中,婴儿床、婴儿车、吸奶器、奶瓶、大大小小的婴儿玩具等塞了满满一屋。“日本进口奶瓶花了50元,电动吸奶器花了300元;一套硅胶汤勺花了60元,四轮婴儿车花了400元,实木婴儿车花了800元……”对所用物品,罗女士逐个报价。“花在宝宝身上的钱比花在自己身上的钱多得多,可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自然要用最好的东西。”
从吃的到穿的,从用的到玩的,如今,奶娃娃们浑身都是“名牌”,婴幼儿用品市场的精品化、高端化趋向已是越来越明显。
西外金兰路一家孕婴童用品店,货架上各式各样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奶粉货架区,导购人员正极力推介所谓“奶源好”、“配方先进”、“添加全面”的进口罐装奶粉。“进口罐装奶粉一般每罐200元左右,最便宜的也要超过150元。”
护肤品专区,特润护肤乳、婴儿营养面霜、全效润肤油、婴儿洗发精、沐浴露等成套出售,每套价格300至500元不等。此外,吸奶器、喂药器、婴儿专用指甲剪、掏耳勺、耳温计、拍背器、吸鼻器、学饮杯等每一件用品都价格不菲。
提示:盲目攀比不可取
“我们也晓得,很多用品确实没必要买多高档的,可看到别人家的宝宝吃得好、穿得好,内心总是不服气,害怕自己的宝宝一开始就低人一等。”采访中,众多年轻父母道出了埋在自己心底的话。
“家长事无巨细为宝宝着想无可厚非,但应根据宝宝的实际需要购买用品。很多东西花了不少钱买回去,往往派不上用场,成了摆设。”从事月嫂工作多年的赵小凤告诉记者,婴幼儿用品并非越多越好,有些产品根本不需要买。“比如吸鼻器、掏耳勺等,由于婴儿的鼻子和耳朵都十分脆弱,不宜使用这些东西;牙膏也最好在宝宝3岁后再使用,否则,误食后会影响骨骼发育。”
“不少价格高昂的婴幼儿用品既没有独特的材质,也没有特殊的功能,完全是利用父母肯为孩子花钱的心理人为炒作上去的。”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生吕高峰认为,选择婴幼儿用品,质量应是首要考虑因素,不可仅看表面价格贵贱与否。“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攀比,不惜一切用‘名牌\’包装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产生消极影响,造成骄纵、攀比的不良心态。”
□本报记者 徐冬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日本东北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日前发明一种超轻形状记忆镁钪合金,密度为此前常见的镍钛诺记忆合金的70%,有望应用于航天等领域。形状记忆合金在加热升温后能完全消除其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的形变,恢复形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