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顺
召唤的《黑丧鼓》看起来很简单,只有天、地、人三章。但众所周知,天、地、人为大道,这个道,是万事万物应该遵循的道。以此为章目,主旨自然洞开。
《黑丧鼓》题材选择贴近大众,贴近生活。以江汉平原流传至今的“丧鼓”为药引,反映了龙马湾龙姓与马姓两大家族近百年的恩怨情仇。既是灵异的,也是现实的;既是一个家族的,也是一个地方的。
“丧鼓”源于我国古代的“击缶”、“鼓盆”。今天,“瓴缶之乐”几乎绝迹, 唯有“沙市鼓盆歌”幸存。“沙市鼓盆歌”风格遒劲、沉郁悲怆,称得上是荆楚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取材于此,小说多了很多磁性。
《黑丧鼓》的故事脉络简而不单。小说讲述了江汉平原复杂而丰富的乡村人性生态、善恶美丑,是单纯的、也是世俗的,既是现实的,也是魔幻而虚无的……不管怎样,总有一种人性的磁场吸引了芸芸众生,让我们激动,让我们伤感,让我们思考。不由自主地跟随《黑丧鼓》融入几代鼓师的悲欢离合、命运沉浮、家仇族恨的生死纠葛……
《黑丧鼓》以洗练而富有韵致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民俗风情画:
蒙了夜色的歌子,老是打村头的那棵神树上荡来。这个村子,叫龙马湾。
这一夜,龙马湾的丧鼓场上发生了一桩桩奇事:马家的百岁老寿星“诈尸”,老鼓神马腹鼓坐化却“腹鼓”声声,马三耳的儿子“小鼓神”马金狗悄然出世……
小说描写“顶鼓斗日寇”、“鼓鹰大战”很精彩。也因此把平常的家族争斗和欢爱情仇上升到了一种层次,让《黑丧鼓》焕发出“龙马”精神,让整部小说有了民族之钙。日本人败了,人祸刚走,天灾又临。一场大水淹没了江汉平原,也冲走了鼓师马三耳。天生瞎子的小鼓神马金狗,成了孤儿。荷花嫁给了“废物”马光亮,也“嫁鸡随鸡”地跟丈夫一起给龙富贵当长工。马金狗伤心至极,兀自来到龙马湖边的放鹰台,开始了他住树洞、悟丧鼓、守鼓道、传孝道的孤寂人生……
《黑丧鼓》的叙事看似零碎,其实是完整而富有情趣和审美特性的,这一特性,恰恰符合“丧鼓”这一民俗文化起伏传承和小说主人公的生存空间、经历沧桑和人生沉浮。正因为没有了小说惯有的那种写实性的叙事方式,这部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才有了一定的新意,小说的魅力才有了刺穿时空的鼓点。
召唤塑造人物形象富有特色,既有代表性又不失个性,有现实生活的浓浓味道,也有臆想中的形象,不孤立,不造作,有灵有肉,鲜活而有个性,立得起,行得远。他用了大量富有典型的事件和细节,把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自然而深刻。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吴文诩“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这是毛泽东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