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
4月19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与2014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0.27期(份)和1.16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2014年相比略有上升。
这组数据所反映出来的事实令人堪忧。总体说来,在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阅读并没有增加更多的兴趣。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国度里国民变得不那么爱读书呢?一句两句话还真说不清楚。不过,就我们眼前的现象就可以看到,整个社会都表现得急功近利或者过于闲散。大城市的地铁上、候车室里,看到的是人人握着手机,刷屏朋友圈,打游戏,或者观看一些八卦消息和碎片信息;在很多以休闲著名的城市里,人们的主要休闲活动是喝茶、打牌以及健身,读书的时间很少。久而久之,读书习惯没有了,人们并没有将读书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2013年,国家相关部门还就要求国人读书专门立法,几年过去,其效果并不明显。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一些省市也将4月定为“读书月”。虽然有了节日,但读书还是必须自觉。不爱读书,不习惯读书,就算你立法也其奈我何,更不用说“读书月”“读书日”。
去过德国的人说,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德国人普遍认为,读书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促使他们不断地阅读。另据资料显示,日本人每人每年平均读书40本,俄罗斯人平均每年读书55本,远远超过中国人的4.58本。
宋代文人黄庭坚曾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虽然说的是“士大夫”等专业人士,但作为向往知识和要求的当代人,一样可以从中受到教益。读书毕竟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值得我们去养成并成为家风流传。
新闻推荐
新华社武汉12月9日电(记者熊金超)武(汉)广(州)客运专线9日试运行成功,列车7时56分从广州南站出发,3小时内顺利抵达武汉。这标志着我国兴建的世界上第一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客运新干线已全面完成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