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抗日最艰苦的时候,招远抗日行署由南乡杜家集转移到垛石口后徐家、宅科、仓口陈家一带山区。仓口陈家的招北抗日行署驻地和招北县大队八路军营房旧址,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村委东侧的石墙,则是用当年特制的石地雷掺杂垒成的。这面斑驳的石雷老墙,既反映出当时抗日军民武器之匮乏,更昭示着八路军和民众的抗日决心。
1941年的槐树庄伏击战、1944年的张画山阻击战,均是载入地方抗战史册的经典战例。而仓口陈家八路军的突围战,发生在招北县口子后山区中,是一次最为悲壮惨烈的战斗,虽不见历史记载,但却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至今被村民口口传颂。
1941年,日寇集中优势兵力,对招北八路军抗日武装突袭围剿,驻仓口陈家的八路军一部二十多人来不及转移,陷入重围。危急中,指挥员率领战士们奋力向村西突围,日寇架重机枪占据北山制高点,控制所有出路,战士们在密集的枪弹中纷纷倒下,只有连长的通讯员孙开禄侥幸突出村外。日寇的密集火力,迫使部分受伤战士退回营房坚守,敌人紧缩包围圈,向房内喊话威胁投降,战士们依窗口向外射击,无一人怯战。日寇向内投掷手榴弹,随后冲进房内,受伤战士们与日寇奋力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壮烈牺牲。
唯一突出包围圈的孙开禄顺河岸冲向西山,隐蔽于西山茂密树丛之中。本来他隐蔽卧倒于树丛中不动,完全有可能躲过日伪军漫无目标的搜索,但他远远瞧见日寇伪军肆无忌惮地叫嚣,想到连长和战友们的惨死,不禁悲愤交加,他毅然暴露身形,向日寇射出复仇的子弹,后中弹昏迷。苏醒后,孙开禄艰难地爬进一山洞藏身,当夜,大雨倾盆,山涧暴涨,孙开禄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当时年仅十七岁。
雨后第二天,村长的儿子陈守吉在山洞中找到了孙开禄的遗体,脸庞如生前一般俊朗。失去好兄弟的陈守吉失声痛哭,带领众乡亲将烈士遗体掩埋于一棵大软枣树下。1958年,招远筹建烈士陵园,将埋葬在陈家东山口下的诸多烈士遗骨迁入陵园。
孙开禄,老家在黄县(今龙口)北马镇,人长得高挑英俊,部队在仓口陈家驻扎,他和陈守吉年龄相当,意气相投,遂结为拜把子兄弟。孙开禄牺牲后,陈守吉愤然投奔八路军,出生入死屡立战功,成长为招北县八路军武装大队大队长。
在陈家村,还流传一个盗马的惊险故事。1945年,陈家村民兵陈培本到龙口办事,下午步行回家,路经龙口北马镇外时,见有十几匹大洋马拴在树林里,不远处有十几个鬼子骑兵,正围坐在一起喝酒唱歌。陈培本悄悄摸近,趁鬼子不注意,解开一匹马的缰绳,飞身上马,打马狂奔。鬼子发觉后,慌忙上马追赶,陈培本策马向南,越过大陈家村转而向东,经西周家、员外刘家、台上李家后,再拐弯打马向南,跑到迟家沟北山高处时,陈培本见鬼子还在紧追不舍,急中生智,打马拐入山中小路,隐入密林之中。鬼子见天色将晚,不敢再追,只得返回。陈培本穿山越野回村后,将大洋马赠送给了抗日民主政府北海二行署,成为招北抗日七区继徐春璋之后缴获日本战马的又一人。胆量过人、骑术精湛的陈培本因而受到抗日民主政府的嘉奖。
新闻推荐
我希望中国的读书人,无论你读什么,早日养成自己的兴趣,一生内心有所依靠,日久产生沉稳的判断力。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这么复杂,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