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来到日本留学,花一年时间过了初步的语言关之后,经室友介绍,在一家居酒屋打零工贴补用度,不知不觉,已经一年半了。
来之前听在日本的朋友说,日本人待人都很客气,距离感也很强。事实上我也确有这种感觉:平时生活中遇到的日本人,绝大部分都很礼貌,随时会说对不起、谢谢,笑容也很礼貌,让人觉得又友善又有距离感。
但是没想到,开始打工之后,我身边那几位平平凡凡、每天在忙碌柴米油盐的居酒屋的人们,却给了我很多日常的感动。文/唐柏
带着便当和水果回家,哭了一路
我打工的居酒屋,可以说是个老店了。店虽然在东京,但不是新宿、池袋这种很繁华的地方,是在市郊附近。店不算大,今年刚好营业50周年。现在店里长期做的,其实只有4个人,外加上我们打工的几个。
半百老店,可想而知,店里的常驻员工也是上了岁数的人——老板娘已经年过八旬,个头不高,有点发福。店长兼厨师也是位70多岁的老先生,瘦高,常年戴着口罩,每次只要他去吃饭就会遇到客人来点菜,很悲催。
做酒兼点单的老太太年近古稀,和老板娘一样的身材,两个老姐妹关系很好;结账兼烤肉的姐姐,是店里最年轻的常驻员工,30多岁,店里订食材和杂务也是她负责。
刚刚开始在这里打工的时候,我跟他们的距离感其实挺强的。他们对待我的态度,明显能感到礼貌和小心。毕竟人家都是一起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交情,而我只是刚刚认识的陌生人,更何况还是个外国人。
然而,人情是混出来的,时间做得久些,渐渐就和店里的人混熟了。那股温暖的感觉也随之蔓延到我身上来。
平时在店里,大家会互相照顾,工作的氛围很好,每个人虽然有自己的分工,但是如果谁身体有些不舒服,或者一时很忙顾不过来的时候,其余的人谁有空,都会自觉来搭把手。
日语里有句俗话叫“忙得猫的爪都想来借”,店里忙的时候,老板娘笑着指着自己说,我就是猫的爪子哦!
他们都很贴心,怕累到我,怕我吃不好,经常吃工作餐的时候各种给我加肉加菜,还叮嘱我多吃点。这种待遇,我之前只有在父母身边才体会过。
还有,当我写论文焦头烂额、没办法去店里打工而不得不请假的时候,他们不但二话没说就同意,老先生老太太还都给我加油打气,叮嘱我:“你不好好吃饭怎么行?”下班时给我装了一大盒炒饭便当,还塞给我两个大橘子,说是补充维生素。
我记得那天带着便当和橘子回家的时候,感动得哭了一路。
假期回国,老板娘怕我手头紧,还主动提出给我预支工资,临走的时候还塞给我一个信封,说钱不多,当零花吧。打开一看,整整一万日元(约合600多人民币)……这些暖心的事情,让我在异国他乡独自求学的生活,多了很多美好回忆。
我还记得有一次,老板娘和老太太在一起洗盘子,我站在附近,依稀能听到老板娘说:“唉,要是有个xx(我名字)那样的孙子就好啦。”那个老太太马上打断了老板娘的话: “瞧你说的,把他当成是你的晚辈不就行了吗?”
他只点啤酒,因为怕我们太忙
既然是半百老店,自然是“阅客无数”了。这家居酒屋的常客们,每个人都很有自己的性格特色。
M桑从来不用店里的一次性筷子,每次都是从自己的公文包里取出用小手绢包得整齐的小筷子。有一次,他点了需要用汤匙的菜,我心想:勺子不至于也自备吧。没想到,上菜的时候,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中,真的又拿出了一只用小手绢包得漂漂亮亮的小勺子!
还有一位朋克风格、爱穿皮衣的酷大叔,经常会消失个一个月左右,再出现在店里。聊了才知道,原来他每次消失,都是骑着他的摩托车去环游世界了。
每次隔了好久他再来,大家都会围过去问:您是又去哪里旅行了么?朋克酷大叔就会开心地笑笑,拿起手机给我们看照片,讲他在旅途中的见闻。
还有一位腼腆的大叔,样子很年轻,刚开始来的时候,他从头到尾只点生啤,基本不要料理。点单的时候声音很温柔,很小声,笑得很腼腆。
终于有一次,我觉得跟他已经混得脸熟,就主动去搭话了。结果,这位腼腆大叔不点菜的原因,真是让我感慨不已——不是他不想吃东西,而是看到店长先生做料理特别忙,不好意思,觉得点菜会让我们更忙,心里过意不去……
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客气的客人。
后来我和这位大叔进一步熟悉起来,他知道我是中国人,很想知道中国的各种事情,但是因为很害羞,每次都要把店里姐姐夹在中间,他说了话让店里姐姐给我重复,我说的再让姐姐重复给他,不是因为我不会说日语,我当时日语说得已经不错了,就是因为他害羞。
对中国好奇的还有一位老先生,他对中国的了解较少,而且很多信息都很片面。聊天的时候,我就尽可能给他“补习”国内最新的一些情况。每次讨论完,老先生会认真地回家上网查资料,等下次来了,就会跟我感叹: “原来中国这么厉害了!”
西装革履醉倒,脸被画成花猫
在居酒屋待久了,我才发现,日本人平时待人客客气气、做事一丝不苟,是他们普遍的礼貌,但是当你真的和他们混熟了之后,你会发现他们也很喜欢开玩笑。
比如有一次,店里老太太的头发上粘了一点脏东西。我帮她摘下来,老太太看了一眼说:“喏,其实这是我特意别上去的喔,好看吧?”
店里的烤肉口味分两种:酱味和盐味。有一次一位客人点了烤肉,说口味交给店里决定。做烤肉的姐姐听了后,一本正经跟我“商量”说:要不然今天我们试试番茄酱味?或者蛋黄酱味?不知道客人听了会不会当真,会的话,又是怎样的表情。
偶尔店里也会看到“小强”,我很怕蟑螂,他们居然也拿这一点来跟我开玩笑。店长老先生会笑着给它们起个可爱的名字,问我是不是有名字就不觉得可怕啦?店里姐姐则说:“你要和它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它们认识到错误,自己走出去!”
客人们跟我混熟了之后,也纷纷各种不正经,有时候要我上一杯料理废油,还有胡子花白的老先生坚持声称自己只有18岁什么的。
店里的几位同事,英语都不太会讲,这方面我还可以,所以每次店里有金发碧眼的客人光顾时,从老太太到大姐姐,都默默向我投去“你行!你上!”的目光,护送我去点单。点完单,她们又纷纷夸我说:中国人英语好厉害!发音好棒!羡慕羡慕!也让我小小体会一把“为国争光”的感觉。
客人们自己呢,如果是朋友同事一起来喝酒,彼此关系好不好,从他们互相恶搞的程度,就可见一斑。有一次一位大叔一本正经地问我借了支马克笔,等我去他们那个房间上酒的时候,看到另一位西装革履的大叔瘫倒在一边,脸上被马克笔画成了花猫,恐怕亲妈看到都认不出来。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在游学中实践“知行合一”暑假结束,外出游学的孩子们,带着开阔的视野和增长的见识归巢,为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添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曾几何时,游学成了寒暑假的标配。望子成龙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