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说:好像我的脑门上就写着“演员”两字 表演艺术家朱旭。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证实,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因病医治无效,15日2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朱旭曾出演《红白喜事》《北街南院》等话剧、《洗澡》《刮痧》等电影、《末代皇帝》《日落紫禁城》等电视剧,以风趣幽默、细腻传神的表演风格著称。
据北京人艺介绍,朱旭1930年2月生于沈阳,1949年5月进入华北大学学习戏剧,毕业后进入华大文工二团工作,从灯光师到演员,开启了戏剧人生。同年11月转入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团任演员,1952年6月成为北京人艺成立后的第一批演员。
忆朱旭
他就没有砸过戏
无论多小的角色
在剧院,朱旭被大家称作“老爷子”,手巧爱动脑是剧院公认的,大件能修沙发,小件能修马蹄表,喜欢围棋、桥牌、玩数独,不善言谈却心里有数。生活趣味浓郁,可以给孩子们亲手做鸟笼子,也可以闷在屋里一个人给小鱼接生;他亲手做的风筝曾经参加北京风筝协会的展览;爱下围棋,会拉胡琴,京剧唱得一级棒;他喜欢拉着于是之去钓鱼,经常跟英若诚在一起喝酒……烙九层薄饼的手艺在人艺尽人皆知。
自从夫人宋凤仪2015年去世后,朱旭身体一直抱恙,进入今年8月以来,屡屡传出病重消息,人艺多位艺术家曾前往医院探望。
在演员杨立新眼中,朱旭就没有砸过戏,无论多小的角色。“他在《茶馆》里演过卖耳挖勺的老头,后来我也演过那个角色。他还演过两场秦二爷,看过的人不多,我就看过,是真好。我跟他提起《蔡文姬》里的左贤王,他露出一丝笑意,摇了摇头。”
朱旭的舞台谢幕演出是2012年10月的《甲子园》,那部院庆献礼大戏中,朱旭的角色很小,却依然成为了他的高光时刻。小纸条同他家的春饼一样,几乎成了老爷子的标志,那次也不例外,虽然戏份同以往自己演过的主角相比少了许多,但依然少不了小纸条的陪伴。每演完一场戏,朱旭都会掏出来温习下一场。
说演戏
不是演员的材料
却因历史的误会做了演员
今年1月6日,朱旭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那天,88岁的他戴着帽子、坐着轮椅出现在菊隐剧场,一本凝聚已故妻子宋凤仪晚年心血的新书《老爷子朱旭》,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
其实,对于书名,朱旭开始有些担忧,“我总怕是对读者不尊重,但后来大家说在剧院都爱叫我‘老爷子\’,我就想起溥仪2岁时在宫里养着,等着长大后继承皇位。那时宫里的太监就叫他‘老爷子\’,这么想我也就接受了这个书名。但我在剧院从没有‘老爷子\’的感觉,何德何能劳烦各位。大家都说我是米寿,祝我活到九十岁、一百岁,但我挺怕听这个话。现在两个儿子特别孝顺,孝顺得我都有点烦了。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没做过什么大的错事,不是演员的材料,却因历史的误会做了演员。也怪了,在学校同学演戏总爱找我,好像我的脑门上就写着‘演员\’两字。”
那天,朱旭将自己亲笔题写的一本书交与北京人艺,上书“送给培养了我70余年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回忆起自己与人艺的渊源,朱旭说,“有一年在日本得了个奖,那个场合演员一般都会说感谢编剧、感谢导演,但我说的是感谢北京人艺。这不是空话,如果说我身上还有这么点东西被肯定,这都是从人艺学的。如果说我还像那么回事,也都是从人艺继承下来的。”
综合新华社、《北京青年报》
新闻推荐
日本厚生劳动省14日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日本百岁及以上老人数量超过6.9万,连续48年增长。数据显示,日本每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