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任旭东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提交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草案的安排意见,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开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创优争先”活动,全力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全年GDP完成461.3亿元,增长12.5%,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3%、13.1%和13.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2.7亿元,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11家,实现增加值303.59亿元,增长14.15%;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4.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增长32.3%,高于全市投资增幅9个百分点,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暨第二届全国航空运动会,打造了“航空运动之城”城市新名片。
内需拉动作用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55亿元,增长23.3%;完成招商引资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887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0.6亿元,增长18.44%;受外需下降影响,进出口完成15.74亿美元,下降43%,其中出口5.91亿美元,下降56.7%。
统筹城乡成效显著。《试点方案》顺利通过省政府审批,19项示范性工程进展顺利,制定出台了《总体规划》及一系列配套政策,工作推进、规划政策、考核评价“三个体系”进一步完善。“六个一体化”和“三个集中”深入推进,探索了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方法,全面铺开了以农村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为主的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镇域经济发展较快,20个乡镇财政收入全部过千万元,其中3个过亿元。
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43元和7317元,分别增长10%和10.1%。十大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养老保险覆盖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5.2%和97.6%;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人口计生、精神文明、对口支援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支持,得益于全市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回升基础不牢、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外贸形势依然严峻、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居民增收难度增大。我们决不能因为当前经济形势初步好转而掉以轻心,一定保持清醒头脑,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措施上不能有任何弱化,努力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工作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大力提升干部素质为坚强保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总水平控制在3%左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与化学需氧量排放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
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及对策措施
(一)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培植新兴产业。按照国家、省发展重点和扶持方向,研究制定总体思路和各专项规划,制定优惠政策,以生产制造、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为重点,扶持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好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提升传统产业。以泰钢不锈钢二期酸洗等钢铁改造升级、上海汽车零部件工业园、金雷MW级风力发电机主轴等项目为依托,发展机械装备、汽车配件、新型建材等钢铁精深加工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钢铁及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监管,推进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生态化改造,圆满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三是繁荣服务业。强化“三大载体”建设,培植“六个优势产业”发展,加快齐鲁钢铁物流园、农产品批发市场、小商品批发城等项目建设,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搞好特色旅游小镇、航空园等项目建设,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加快雪野旅游区开发步伐,促进旅游业加速发展。四是建设现代农业。抓好农高区、辛庄高效生态园等园区建设;支持万兴、六润、六福果业等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3家;新建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10万亩、养殖示范
场(小区)25个。完成63座小型水库、5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20公里、70个村饮水安全工程,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切实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一是促进投资较快增长。着力抓好60个年内总投资130多亿元的市重点建设项目,确保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扶持方向,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形成梯次建设格局。抓住机遇,做好对上争取工作,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二是增强消费拉动作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村大型现代化超市2-3处,新发展农家(便民)店160家。利用好省里“百万农民建新房工程”的政策,鼓励农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认真落实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鼓励消费的政策,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三是强力推进自主创新。落实好《关于加快引进海内外高科技人才的意见》,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成首家省级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组织实施好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努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争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三)深化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继续抓好示范性工程建设,以实施新城镇、新社区建设“两新”工程为抓手,以打造先行示范区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亮点工程、民心工程,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4个先行示范区镇驻地均开工建设5000人以上规模的集中居住区,当年完成600户以上;新建4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扩大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规模;土地制度,年内新流转土地2.5万亩,通过用地增减挂钩复垦腾地1500亩;投融资体制,争取设立1家村镇银行,1-2家小额贷款公司,争取新增省级互助资金试点村5个;农村经营方式,年内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行政管理体制,在全市乡镇推行开放式集中办公制度。
(四)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强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抓好高新区北片区土地利用和城市设计等3个片区规划;依托青草河,对城信路、鲁中大街、文化路和龙潭大街进行亮化改造,建设城市中心亮化景观环;切实抓好省道242台莱线、嬴牟大街等13条道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60多亿元的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青兰高速、东莱和辛泰线铁路改造莱芜段工程,增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抓好市垃圾处理厂扩建、第三污水处理厂、莱城工业园区和莱钢片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按照连片建设、集中安置的原则,确保完成240万平方米城中村拆迁改造工作。在完成各乡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强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各乡镇资源、市场等优势,完善园区带动、产业化带动、旅游开发带动等有效途径,支持发展“飞地经济”,推动镇域经济向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一批新的财税增长点。
(五)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一是突出重点抓招商。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定点定向定位招商力度,紧盯热点地区和企业,强化与五矿集团、中钢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等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开展“对台招商年”活动,搞好与台湾创投、威刚集团、碟王科技集团的对接合作,加快台湾科技园建设。充分发挥市产业招商部门、重点招商部门和各区、各乡镇的主体作用,严格落实招商责任,健全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完成招商引资增长25%的目标。二是实现外经外贸恢复性增长。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扶持,培育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0家,新增出口实绩企业30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着力扩大高新技术、汽车配件、机电产品出口,提升纺织服装、农产品等出口产品质量。加快推进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工作,化解企业出口风险。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巩固传统市场,扩大高端和新兴市场,抓好境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资源合作开发项目。
(六)高度重视民生改善。一是提升医疗卫生发展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5项重点改革取得较大进展,抓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项目,推动3家乡镇卫生院与城市医院由合作转为托管。二是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城乡“双零家庭”动态消零。加强与国家新的农民社会养老制度的衔接,养老金发放标准不低于每月55元,对农民参保缴费补贴不低于每年30元;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100元,研究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和每人每年1200元;抓好440套实物配租房建设,逐步缓解困难群体住房难题。(下转A3版)
新闻推荐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莱芜市工作创新奖评选办法》(莱办发〔 2010〕15号)规定,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申报2010年度工作创新项目173项。经市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领导小组研究,拟立项115项,现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