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本报2月2日讯今天上午,市长马平昌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我们应对重大考验、克难前行、危中求进的一年。在中共莱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着力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一)经济运行稳步回升,结构调整进展加快。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全力以赴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经济下滑势头得到较快遏制,总体形势回升向好。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61亿元,同比增长1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2.7亿元,增长8.1%。坚持紧抓投入不放松,争取国家扩大内需项目109个,着力推进55个重点项目、28个技改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1亿元,增长23.3%。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实行“一元钱注册”、“零首付创业”等措施,市级财政出资1700万元进行免费创业培训,全市新注册私营企业1926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9600户,有效激发了经济活力。加快工业振兴步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3家,比年初增加111家,纳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62家。钢铁行业产能逐步恢复,一批重点技改项目投产达效。非钢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38.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9.3%,比年初提高4.2个百分点。泰钢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挂牌成立,2家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服务业加快推进,载体建设成效突出,商贸、物流等行业稳步发展,节会经济势头良好,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1亿元,增长18.4%。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完成32个重点减排项目,关停16台共58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6.7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减少4.5%和1.8%,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二)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抓住莱芜市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的重要机遇,着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重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开工建设58个农民集中居住区,1.2万户安置房竣工入住,40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工业在镇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20个乡镇全部实现财政收入过千万元。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村村通油路、通客车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比例达到89%。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姜蒜种植效益显著增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开始启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发展农民合作社、经济合作组织199家。畜牧产业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工作扎实推进。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进展顺利,60座小型水库全部竣工。土地流转积极有序推进,流转面积达到20万亩。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5万亩,造林补植7.7万亩。全市用于“三农”的财政支出达到6.4亿元,增长11%,高于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扎实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活动,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25条措施,为190家企业解决各类问题300多个。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行政许可6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192项。深化银企合作,市政府先后召开4次银企合作与重点项目推介会,与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等7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协议贷款规模580亿元。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组建市经济开发投资公司,通过搭桥贷款、担保贷款支持企业10.8亿元。组建2家小额贷款公司、11家担保机构,为企业担保贷款12.5亿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562亿元和427亿元,分别增长26.4%和21.9%,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幅达到45.6%。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房屋、宅基地确权登记开始起步。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强化与央企、大集团的联系,与中国华电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赴香港、台湾、日韩招商活动取得重要成果。成功举办钢铁博览会,签约引进一批过亿元大项目。全市完成招商引资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887万美元。外贸复苏步伐逐步加快,实现进出口15.7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完成3.3亿美元,增长122%。
(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认真落实扩大就业政策,市财政拨付320万元购买公益岗位,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2.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率先启动覆盖全市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工社会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扎实推进,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稳步增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市级统筹机制基本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5.2%和97.6%,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月220元和每年1000元。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村优抚对象住房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均达到75%。完成300套实物配租房建设,2500户城乡低收入家庭享受到租购房补贴。“10件实事”全部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943元和7317元,分别增长10%和10.1%。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达到12.9亿元,增长11.3%。科技事业不断进步,莱芜市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称号。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中小学规范化建设步伐加快。高级技校新校投入使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涌现出《儿行千里》等一批文艺精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部完成,九羊文化产业园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成100处农村卫生室和42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节约集约用地取得明显成效。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6‰以内,莱城区、钢城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村居健身设施覆盖水平达到70%。圆满完成全运会女子排球比赛承办任务。“平安莱芜”建设不断深化,“一节两会”安保工作扎实有效。普法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稳定,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信访工作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对口援建工作进展顺利,开坪乡驻地项目和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全部竣工。第二次经济普查圆满完成。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工作富有成效。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慈善事业持续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档案、史志、物价、仲裁、气象、地震、无线电工作稳步推进,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取得新的成绩。
(五)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城市风貌规划编制完成,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市文化中心开工建设,综合体育馆、全民健身馆投入使用,青草河水系治理成为新的城市亮点。凤凰路南延、龙潭东大街公铁立交按期竣工,莱明路、孝义河桥、长勺南路路桥改造顺利完成。莱芜电厂、莱城电厂集中供热工程投入运营,泰安至莱芜天然气主管网、第三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稳步推进。城市公交取得长足发展,各项基础设施更加健全。全面启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深入开展市容市貌整治,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文明建设取得佳绩,公共文明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高新区、雪野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暨第二届全国航空运动会,打造“航空运动之城”的城市品牌,有效提升了莱芜综合竞争力和知名度。
(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效能有效提高。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在政府系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化,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8件、政协委员提案193件。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沟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强化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大力压缩行政性支出,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预案,完善应急体制机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增强。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43个市直部门做出公开服务承诺,省以上驻莱部门对地方的支持进一步加强。深化惩防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本报2月2日讯马平昌在报告中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巩固来之不易的向好发展势头,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不懈保增长,凝心聚力促发展,确保完成经济增长目标。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把深化“全民创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抓手,完善创业服务机制,着力提高创业成效,力争新登记注册企业、新发展个体工商户均增长15%以上。积极培育创业主体,大力扶持群众初始创业,鼓励企业二次创业,吸引外来客商到莱芜投资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具体指导,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开辟新的创业空间。搞好创业培训,开展创业援助,降低创业成本,强化市场监管,切实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国家扩大内需项目建设,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落实配套资金,强化项目管理,尽快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围绕社会民生、农林水利、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不断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和国家的投资计划。加快莱芜电厂2×100万千瓦机组等60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强调度服务,搞好监督检查,确保完成年度投资不低于130亿元。积极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整合招商资源,落实招商责任,把握招商规律,深入推进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增强招商工作的实效。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重要领域,围绕中央企业、民营强企、世界500强等重点企业,着力引进能够有效增强实力、推动结构调整的大项目、好项目。立足莱芜市产业基础,瞄准重点招商区域,主动承接发达地区资金和产业转移。开展“对台招商年”活动,推进台湾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继续办好钢铁博览会。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健全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完成招商引资增长25%的目标。
稳定发展外经外贸。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巩固传统市场,扩大新兴市场,增强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积极扶持骨干企业,培育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0家,新增出口实绩企业30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着力增加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提升纺织服装、农产品等出口产品质量,努力扩大市场份额。推进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信贷工作,化解企业出口风险。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规范外派劳务市场秩序,实现境外劳务输出稳定增长。
努力扩大消费规模。认真落实国家鼓励消费的政策,做好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进一步拉动农村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服务,扩大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服务型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商品流通网络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活跃城乡市场。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积极帮扶企业发展。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继续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活动,着力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融资、人才、技术引进等问题。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清理整顿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研究有效措施,通过靠大联强、产权置换、机制创新等途径,帮助部分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抓住国家推出创业板的有利时机,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引导企业狠抓科学管理,加强战略研究和技术研发,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抓好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规范运作,成立莱芜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本报2月2日讯马平昌在报告中指出,调结构、转方式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要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切实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进优势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强做优钢铁产业,支持莱钢抓好100吨电炉为主体的特钢技术改造工程,协助做好莱钢3号高炉投产准备工作,加快泰钢、九羊钢铁升级改造项目建设,促进钢铁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非钢产业,支持能源、纺织、化工、建材等产业迅速发展,尽快膨胀规模,壮大实力。立足莱芜市汽车零部件、姜蒜加工、线缆、塑机、无纺布等特色产业基础,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强化指导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抓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完成技改投资增长22%以上。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既是优化莱芜市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要密切关注产业发展趋势,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结合莱芜市产业基础和优势,制定发展新兴产业的具体规划。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运用先进生产方式,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条发展。重点扶持高性能粉末冶金、高分子材料等技术研发,打造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着力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医药和节能环保产业,尽快培植新的经济发展支柱。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抓好优质企业培育,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加快高新区发展步伐,不断增强带动能力,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繁荣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扩规模,生活性服务业上档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大力培植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贸流通等优势产业,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和专项资金的作用,继续抓好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快豪德商贸物流城、汽车贸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步伐。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规模,突出抓好雪野旅游区开发,加快特色旅游小镇、航空科技体育公园建设,推进山东高速国际度假区、游艇俱乐部等重点项目,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40个国家和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创国家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首家省级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扎实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创建省级知识产权园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专项经费使用,合理配置政府创新资源。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步伐,稳定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深化城乡发展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本报2月2日讯马平昌在报告中指出,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两个主题,推进“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六项改革”,突破重点,培育亮点,体现特色,使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强农业综合开发,抓好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培育优质高效农业品牌,提高农牧业市场竞争力。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新建标准化基地10万亩,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3家。健全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护,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成生姜工程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发挥示范区带动作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确权登记工作,加快农村产权资本化进程。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组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多渠道增加农村建设资金。推进农村经营方式改革,年内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完成土地流转2.5万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做好林业大户承包工作。搞好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认真组织第10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农村干部报酬待遇,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好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造农村道路120公里,完成70个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羊里等3个电气化乡镇,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万户。启动牟汶河拦河闸二期工程,抓好雪野等5座大中型水库、6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全面完成3年内所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目标。加快莱城工业区中心小学等11所学校标准化改造,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深化乡镇卫生院与城区医院的联合协作,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完成5所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高标准村级文化大院、100处农村健身广场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加快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建设水平
本报2月2日讯马平昌在报告中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切实抓好城中村拆迁改造。城中村改造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城市长远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使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功能更加健全,形成现代化的新城区。坚持将城中村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统筹考虑,打破村居界限,实行连片开发、集中安置,争取年内完成24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进行拆迁安置,确保政府用于城中村改造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规划建设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做好绿化亮化和水系治理工作,进一步增强现代气息,提升城市品位。
积极推进新城镇新社区建设。实施“新城镇新社区”工程,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乡镇作为示范区,按照新城镇“十有”、新社区“四通”“四化”“四配套”的标准,努力打造一批设施健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镇。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推进力度,确保完成新建集中居住区1.5万户的目标。继续抓好40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农村社区服务全覆盖。要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各项社会服务,努力做到农村环境像城市一样整洁,农民生活像城市一样方便,社会保障像城市一样健全,公共服务像城市一样高效,让广大农民逐步实现过上城里人生活的美好愿望。
继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着眼于城市科学布局和长远发展,抓好高新区北片区土地利用和城市设计等3个片区规划,编制莱城公共停车场布局等4个专项规划。抓好省道242台莱线、嬴牟大街等13条道路改造工程,做好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莱芜段、青兰高速公路开工准备工作。继续推进泰安至莱芜天然气主管网建设,完成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本报2月2日讯马平昌在报告中指出,拥有良好生态环境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进节能减排,维护良好生态,实现生产发达与生态良好的和谐统一。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认真执行环评、能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抓好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监管,巩固节能减排成果,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
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进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生态化改造,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严格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搞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
用,切实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完成第三污水处理厂和莱钢片区污水处理工程,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再生利用率。强化环保执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各级各部门要严格落实责任,不折不扣地完成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履行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抓好荒山绿化、平原绿化、水系绿化和镇村绿化等重点工作,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继续搞好水土保持,扎实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落实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组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新建12处垃圾中转站,完成70个村庄整治改造任务。积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市民环保意识,不断改善
全市生态环境。
严格财政税收管理增强金融工作活力
本报2月2日讯马平昌在报告中指出,准确把握财税金融工作形势,研究有效措施,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有活力、更富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下转B3版)
新闻推荐
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莱芜市工作创新奖评选办法》(莱办发〔 2010〕15号)规定,全市各级各部门单位申报2010年度工作创新项目173项。经市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领导小组研究,拟立项115项,现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