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
怎么吃?
饭桌上的盲从恐慌,都根源于不明真相。
养生之道
对亚硝酸盐更广泛的忧虑还在于它在人体内可能转化成亚硝胺,而后者是一种致癌物。
我们的所有饮食,水、肉、蔬菜、水果等,都不可避免地含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根据欧美等国的统计,在正常饮食中,蔬菜是硝酸盐最主要的来源,而亚硝酸盐往往跟硝酸盐的转化相关。在植物性食物中,又以绿叶蔬菜的含量最高。
除了蔬菜种类本身,硝酸盐的含量还跟种植方式、收割期等因素有关。不同的蔬菜之间,同种蔬菜的不同产地、不同季节之间,硝酸盐的含量也会大大不同。
不过,在正常情况下,蔬菜中的这些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距离危害人体的剂量还有相当的差距。而且,蔬菜对人体健康有着许多明确的好处。所以,科学界、食品卫生机构还是推荐人们多吃蔬菜。
这样,我们关心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获得蔬菜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尽量减少可能的危害?
“隔夜菜”,与“夜”无关
晚上炒了一盘菜,没吃完,第二天再吃,当然就叫“隔夜菜”。不过,正如有人问的:如果我半夜吃呢?如果我早晨炒了,晚上吃呢?
从食品科学的角度说,隔不隔夜不是问题所在。问题的实质是做好的菜在保存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们担心的是蔬菜中的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这个转化过程可以由蔬菜中本来的还原酶来实现,不过在菜被加热做熟的过程中,这些酶失去了活性,这条路也就被截断了。另一种途径是细菌的作用,本来蔬菜被做熟,其中的细菌也被杀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吃的过程中,筷子上会有一些细菌进入菜中;在保存过程中,一些空气中的细菌也有可能进入剩菜中。做熟的蔬菜更适合细菌繁衍,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会大量生长,而生长过程中硝酸盐就可能转化成亚硝酸盐。
这样的一个过程,与隔不隔夜无关,只与保存条件有关。最后菜中会有多少亚硝酸盐产生,首先取决于蔬菜本身;其次是做熟的蔬菜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保存;第三才是保存了多长时间。
不吃“隔夜菜”,吃什么
根据前面的分析,“隔夜菜 ”确实可能会产生致癌物亚硝酸盐。如果我们不吃“隔夜菜”,是不是就解决问题了呢?
那得看跟什么吃法相比:
如果我们可以每餐都买新鲜的蔬菜,做多少吃多少,那么不吃“隔夜菜”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买来的蔬菜放到“隔夜”之后再做,跟做熟了之后放置“隔夜”相比,差别在哪儿呢?
首先,蔬菜里的还原酶还保持活性,它们可能继续把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其次,蔬菜上的细菌依然存在,外部的细菌也依然可以进入到蔬菜里去。不过因为蔬菜是完整的,它们对于细菌的天然保护机制可能还继续起作用,所以细菌的生长也可能不如在“熟菜”中那么如鱼得水。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 记者27日从陕西省公务员局了解到,陕西省在今年全省公务员招录考试现场抓获了4名使用无线电作弊嫌疑人,目前已移交公安机关处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