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悍‘中华女\’郭丽当街暴打贵州电视台女记者”很是在网上热传热炒一阵子,一开始吧,大家都挺义愤填膺的,记者是人民的口舌,怎么能随便打呢?而且还是暴打,煽耳光这么狠,真是太没有道理太蛮横了!
现在事件不怎么热了,冷静下来一想,这样的记者,还真有点招打的意思。
我知道这么说,会令我的一些记者同行说我胳膊肘子往外拐的,可有些话不说不行啊,我们总不能光揭别人的短,自己的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吧,要真是那样,记者群体的形象,可就又要给抹上一道锅底灰了。
作为公民,我知道打人是违法的,所以不支持中华女打人——这是首先要表明的态度。
但作为一名记者,我也不包庇同行,我认为就此事来讲,女记者的责任更大一些。说得过一些,她根本不配当记者的,因为从整个事件来看,这名记者同行一缺乏职业道德,二缺乏执业能力。
首先,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应尽量客观中立,要明白自己不是道德的评判者,更不能越俎代庖,取代执法部门给某人、某事件定性。其次,记者对于自己的采访对象,不管他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还是社会最底层人士,一定要尊重——因为“在上帝的天平上,每个人的分量都是一样的”。我还认为,记者在提问时,一定要有采访技巧,一定要掌控好自己的语言,诘问式的采访只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甚至敌对。
“现在‘三创一办\’,您觉不觉得您给贵阳市丢脸啦?”这是挨打女记者的提问。
“丢脸”一词本是骂词,不能从记者的口中冒出来,这是对采访对象极大的不尊重。就是自己做了错事,父母批评时用了“丢脸”二字,我们也很难接受,何况人家只是你的采访对象而已。
事处这样的提问,根本不是提问,是下定义,这带问号的话实际上是说:“你真给贵阳市丢脸!”这样的提问,你让被采访者怎么回答?回答“是”,那岂不就是说,明知丢脸,还要这样做!如果回答“不是”,那就证明了被采访者“做了丢脸的事还不承认,更丢脸了!”
所以这不能叫做采访!记者已提前判定人家违章了,而且违章是不道德的,记者的姿态说明记者将她自己放在法律认定者和道德审判者的位置上,而且是高高在上的。这已严重违背了记者职业道德,是否违章,应该由交警来认定,是否不道德,应该是通过记者客观准确的报道后,由公众来评判,这两个方面,皆不能由记者去代替。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让提问的女记者自己回答一下自己的问题。估计她自己也会恼也会发飙。
这样的提问,明摆着记者是挖了一个道德陷阱,而且不加丝毫掩饰,硬要把被采访者推下去、深埋之,让其爬不出来,然后好方便自己落井下石。
至于提问技巧,那基本上没什么可评判的,因为在我看来,这名记者根本不懂什么叫采访技巧。
为了能说明问题,这里做个假设,假设是我被派去做这样的采访,我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从被采访者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我试答一下,希望大家多扔些砖头和酒瓶。
首先是问好,然后是亮明自己的身份(最好是亮证)。
接下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是不是有急事儿?
如果回答“有”,就接着问“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有急事儿更应该文明驾车,您说是吧?”估计这么一问,“对不起”三个字肯定会从被采访者嘴里说出来。
如果回答“没有”,那接着问第二个问题:“看你的车挺新的,好像连牌照也还没挂,我猜你也是那种‘新手上路、请多关照\’的司机吧?”问到这里,被采访人肯定会回答“是的”,因为这正好可以让她的违章行为变成“无心之错”。你只需要加一句:“考驾照时,这些好像都学到了是吧?”接下来,她就直接说出你最想要的那三个字——“对不起”了。
也许你会问,如果被采访者一开始就拒绝接受采访,而且态度蛮横时你怎么办?
这实际上更好办,采访现场交警,把交警对被采访者的处罚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加一句画外音:“记者试图采访这名违章者时,遭到了拒绝!”就OK了!相信此语一出,受众自己就能感受到被采访者的蛮横无理,根本不需要记者再多加说明。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被采访者的年龄要比女记者年长许多,这年轻的女记者真的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当然,她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结局——没有自尊!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2006年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所见一幕,觉得与此很有关联,从旧博中搜出来,放这儿给大家晒晒,博大家一笑。旧博题名《最深刻的问题》——(2006年),兰州出了个警察英雄,为了阻止犯罪,身中8刀。这一天街道办也组织了个捐款活动,众多记者去采访,有很多是熟面孔,正见面打招呼呢,那边突然一个惊天炸雷的声音响起:“你过来,我问你一个深刻的问题!”一下子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
那女的,电视台的,就那穿一身粉,头戴贝雷帽,眼皮子上有五种颜色,眼角边有五道褶皱,端着胳膊,支着话筒的那个,很严厉地对她的采访对象、街道的一干部说:“我问你一个深刻的问题,你不要乱说,我问什么你回答什么就行!”
街道干部显然没见过这阵势,连连点头称是。
这记者大嫂,抛出来第一个问题:“发生袭警事件,你说警察应该怎么保护自己?”
街道干部愣了一愣,挠挠头,开始从社会大面上分析问题:“你看,现在就业这么难,年轻人无所事事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多了,问题就出来了,就到处游荡,就闯祸了,社会治安就不稳定了,这样的事就出来了!”
记者大嫂有点恼,翻翻眼白,再次声色俱厉地强调:“我问什么你答什么好不好?”
街道干部抹一抹脑门子上的汗,再次连连点头称是。
这记者大嫂回头对摄像说:“从来吧!”又转过头对街道干部说:“我问什么你答什么,记住了啊!”
记者大嫂对这态度显然很满意,又说:“准备好了吗?我开始问了啊!”
街道干部再次抹汗的手抖了起来。
记者大嫂看到众人都在注视她,显然很是受用,清了清嗓子,对着镜头做了一个嘴角往上推眼角往下拉,让人看清脸上所有沟壑的表情,抛出了最后一个深刻的问题:“就袭警这事,你觉得是愤怒呢还是觉得应不应该?”
我们给吓得全跑了出去!
后来看到那个街道干部,能平安无恙地从办公室出来,我们一致向前,对他能完完整整地出来,表示了我们的佩服之情!
只是,我们没敢问,当时记者大嫂问的那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
现在看来当年“最深刻”女记者和今年昆明被打女记者还真是好有一比。但毕竟她俩也都是我们的同行,讽刺也好,批判也好,实际上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自警自醒。
我知道这么说,会令我的一些记者同行说我胳膊肘子往外拐的,可有些话不说不行啊,我们总不能光揭别人的短,自己的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吧,要真是那样,记者群体的形象,可就又要给抹上一道锅底灰了。
作为公民,我知道打人是违法的,所以不支持中华女打人——这是首先要表明的态度。
但作为一名记者,我也不包庇同行,我认为就此事来讲,女记者的责任更大一些。说得过一些,她根本不配当记者的,因为从整个事件来看,这名记者同行一缺乏职业道德,二缺乏执业能力。
首先,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应尽量客观中立,要明白自己不是道德的评判者,更不能越俎代庖,取代执法部门给某人、某事件定性。其次,记者对于自己的采访对象,不管他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还是社会最底层人士,一定要尊重——因为“在上帝的天平上,每个人的分量都是一样的”。我还认为,记者在提问时,一定要有采访技巧,一定要掌控好自己的语言,诘问式的采访只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甚至敌对。
“现在‘三创一办\’,您觉不觉得您给贵阳市丢脸啦?”这是挨打女记者的提问。
“丢脸”一词本是骂词,不能从记者的口中冒出来,这是对采访对象极大的不尊重。就是自己做了错事,父母批评时用了“丢脸”二字,我们也很难接受,何况人家只是你的采访对象而已。
事处这样的提问,根本不是提问,是下定义,这带问号的话实际上是说:“你真给贵阳市丢脸!”这样的提问,你让被采访者怎么回答?回答“是”,那岂不就是说,明知丢脸,还要这样做!如果回答“不是”,那就证明了被采访者“做了丢脸的事还不承认,更丢脸了!”
所以这不能叫做采访!记者已提前判定人家违章了,而且违章是不道德的,记者的姿态说明记者将她自己放在法律认定者和道德审判者的位置上,而且是高高在上的。这已严重违背了记者职业道德,是否违章,应该由交警来认定,是否不道德,应该是通过记者客观准确的报道后,由公众来评判,这两个方面,皆不能由记者去代替。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让提问的女记者自己回答一下自己的问题。估计她自己也会恼也会发飙。
这样的提问,明摆着记者是挖了一个道德陷阱,而且不加丝毫掩饰,硬要把被采访者推下去、深埋之,让其爬不出来,然后好方便自己落井下石。
至于提问技巧,那基本上没什么可评判的,因为在我看来,这名记者根本不懂什么叫采访技巧。
为了能说明问题,这里做个假设,假设是我被派去做这样的采访,我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从被采访者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我试答一下,希望大家多扔些砖头和酒瓶。
首先是问好,然后是亮明自己的身份(最好是亮证)。
接下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是不是有急事儿?
如果回答“有”,就接着问“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有急事儿更应该文明驾车,您说是吧?”估计这么一问,“对不起”三个字肯定会从被采访者嘴里说出来。
如果回答“没有”,那接着问第二个问题:“看你的车挺新的,好像连牌照也还没挂,我猜你也是那种‘新手上路、请多关照\’的司机吧?”问到这里,被采访人肯定会回答“是的”,因为这正好可以让她的违章行为变成“无心之错”。你只需要加一句:“考驾照时,这些好像都学到了是吧?”接下来,她就直接说出你最想要的那三个字——“对不起”了。
也许你会问,如果被采访者一开始就拒绝接受采访,而且态度蛮横时你怎么办?
这实际上更好办,采访现场交警,把交警对被采访者的处罚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加一句画外音:“记者试图采访这名违章者时,遭到了拒绝!”就OK了!相信此语一出,受众自己就能感受到被采访者的蛮横无理,根本不需要记者再多加说明。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被采访者的年龄要比女记者年长许多,这年轻的女记者真的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当然,她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结局——没有自尊!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2006年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所见一幕,觉得与此很有关联,从旧博中搜出来,放这儿给大家晒晒,博大家一笑。旧博题名《最深刻的问题》——(2006年),兰州出了个警察英雄,为了阻止犯罪,身中8刀。这一天街道办也组织了个捐款活动,众多记者去采访,有很多是熟面孔,正见面打招呼呢,那边突然一个惊天炸雷的声音响起:“你过来,我问你一个深刻的问题!”一下子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
那女的,电视台的,就那穿一身粉,头戴贝雷帽,眼皮子上有五种颜色,眼角边有五道褶皱,端着胳膊,支着话筒的那个,很严厉地对她的采访对象、街道的一干部说:“我问你一个深刻的问题,你不要乱说,我问什么你回答什么就行!”
街道干部显然没见过这阵势,连连点头称是。
这记者大嫂,抛出来第一个问题:“发生袭警事件,你说警察应该怎么保护自己?”
街道干部愣了一愣,挠挠头,开始从社会大面上分析问题:“你看,现在就业这么难,年轻人无所事事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多了,问题就出来了,就到处游荡,就闯祸了,社会治安就不稳定了,这样的事就出来了!”
记者大嫂有点恼,翻翻眼白,再次声色俱厉地强调:“我问什么你答什么好不好?”
街道干部抹一抹脑门子上的汗,再次连连点头称是。
这记者大嫂回头对摄像说:“从来吧!”又转过头对街道干部说:“我问什么你答什么,记住了啊!”
记者大嫂对这态度显然很满意,又说:“准备好了吗?我开始问了啊!”
街道干部再次抹汗的手抖了起来。
记者大嫂看到众人都在注视她,显然很是受用,清了清嗓子,对着镜头做了一个嘴角往上推眼角往下拉,让人看清脸上所有沟壑的表情,抛出了最后一个深刻的问题:“就袭警这事,你觉得是愤怒呢还是觉得应不应该?”
我们给吓得全跑了出去!
后来看到那个街道干部,能平安无恙地从办公室出来,我们一致向前,对他能完完整整地出来,表示了我们的佩服之情!
只是,我们没敢问,当时记者大嫂问的那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
现在看来当年“最深刻”女记者和今年昆明被打女记者还真是好有一比。但毕竟她俩也都是我们的同行,讽刺也好,批判也好,实际上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自警自醒。
我知道这么说,会令我的一些记者同行说我胳膊肘子往外拐的,可有些话不说不行啊,我们总不能光揭别人的短,自己的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吧,要真是那样,记者群体的形象,可就又要给抹上一道锅底灰了。
作为公民,我知道打人是违法的,所以不支持中华女打人——这是首先要表明的态度。
但作为一名记者,我也不包庇同行,我认为就此事来讲,女记者的责任更大一些。说得过一些,她根本不配当记者的,因为从整个事件来看,这名记者同行一缺乏职业道德,二缺乏执业能力。
首先,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应尽量客观中立,要明白自己不是道德的评判者,更不能越俎代庖,取代执法部门给某人、某事件定性。其次,记者对于自己的采访对象,不管他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还是社会最底层人士,一定要尊重——因为“在上帝的天平上,每个人的分量都是一样的”。我还认为,记者在提问时,一定要有采访技巧,一定要掌控好自己的语言,诘问式的采访只会引起采访对象的反感甚至敌对。
“现在‘三创一办\’,您觉不觉得您给贵阳市丢脸啦?”这是挨打女记者的提问。
“丢脸”一词本是骂词,不能从记者的口中冒出来,这是对采访对象极大的不尊重。就是自己做了错事,父母批评时用了“丢脸”二字,我们也很难接受,何况人家只是你的采访对象而已。
事处这样的提问,根本不是提问,是下定义,这带问号的话实际上是说:“你真给贵阳市丢脸!”这样的提问,你让被采访者怎么回答?回答“是”,那岂不就是说,明知丢脸,还要这样做!如果回答“不是”,那就证明了被采访者“做了丢脸的事还不承认,更丢脸了!”
所以这不能叫做采访!记者已提前判定人家违章了,而且违章是不道德的,记者的姿态说明记者将她自己放在法律认定者和道德审判者的位置上,而且是高高在上的。这已严重违背了记者职业道德,是否违章,应该由交警来认定,是否不道德,应该是通过记者客观准确的报道后,由公众来评判,这两个方面,皆不能由记者去代替。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让提问的女记者自己回答一下自己的问题。估计她自己也会恼也会发飙。
这样的提问,明摆着记者是挖了一个道德陷阱,而且不加丝毫掩饰,硬要把被采访者推下去、深埋之,让其爬不出来,然后好方便自己落井下石。
至于提问技巧,那基本上没什么可评判的,因为在我看来,这名记者根本不懂什么叫采访技巧。
为了能说明问题,这里做个假设,假设是我被派去做这样的采访,我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从被采访者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我试答一下,希望大家多扔些砖头和酒瓶。
首先是问好,然后是亮明自己的身份(最好是亮证)。
接下来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今天是不是有急事儿?
如果回答“有”,就接着问“有句话叫‘欲速则不达\’,有急事儿更应该文明驾车,您说是吧?”估计这么一问,“对不起”三个字肯定会从被采访者嘴里说出来。
如果回答“没有”,那接着问第二个问题:“看你的车挺新的,好像连牌照也还没挂,我猜你也是那种‘新手上路、请多关照\’的司机吧?”问到这里,被采访人肯定会回答“是的”,因为这正好可以让她的违章行为变成“无心之错”。你只需要加一句:“考驾照时,这些好像都学到了是吧?”接下来,她就直接说出你最想要的那三个字——“对不起”了。
也许你会问,如果被采访者一开始就拒绝接受采访,而且态度蛮横时你怎么办?
这实际上更好办,采访现场交警,把交警对被采访者的处罚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加一句画外音:“记者试图采访这名违章者时,遭到了拒绝!”就OK了!相信此语一出,受众自己就能感受到被采访者的蛮横无理,根本不需要记者再多加说明。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被采访者的年龄要比女记者年长许多,这年轻的女记者真的不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当然,她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结局——没有自尊!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2006年自己在采访过程中所见一幕,觉得与此很有关联,从旧博中搜出来,放这儿给大家晒晒,博大家一笑。旧博题名《最深刻的问题》——(2006年),兰州出了个警察英雄,为了阻止犯罪,身中8刀。这一天街道办也组织了个捐款活动,众多记者去采访,有很多是熟面孔,正见面打招呼呢,那边突然一个惊天炸雷的声音响起:“你过来,我问你一个深刻的问题!”一下子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
那女的,电视台的,就那穿一身粉,头戴贝雷帽,眼皮子上有五种颜色,眼角边有五道褶皱,端着胳膊,支着话筒的那个,很严厉地对她的采访对象、街道的一干部说:“我问你一个深刻的问题,你不要乱说,我问什么你回答什么就行!”
街道干部显然没见过这阵势,连连点头称是。
这记者大嫂,抛出来第一个问题:“发生袭警事件,你说警察应该怎么保护自己?”
街道干部愣了一愣,挠挠头,开始从社会大面上分析问题:“你看,现在就业这么难,年轻人无所事事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多了,问题就出来了,就到处游荡,就闯祸了,社会治安就不稳定了,这样的事就出来了!”
记者大嫂有点恼,翻翻眼白,再次声色俱厉地强调:“我问什么你答什么好不好?”
街道干部抹一抹脑门子上的汗,再次连连点头称是。
这记者大嫂回头对摄像说:“从来吧!”又转过头对街道干部说:“我问什么你答什么,记住了啊!”
记者大嫂对这态度显然很满意,又说:“准备好了吗?我开始问了啊!”
街道干部再次抹汗的手抖了起来。
记者大嫂看到众人都在注视她,显然很是受用,清了清嗓子,对着镜头做了一个嘴角往上推眼角往下拉,让人看清脸上所有沟壑的表情,抛出了最后一个深刻的问题:“就袭警这事,你觉得是愤怒呢还是觉得应不应该?”
我们给吓得全跑了出去!
后来看到那个街道干部,能平安无恙地从办公室出来,我们一致向前,对他能完完整整地出来,表示了我们的佩服之情!
只是,我们没敢问,当时记者大嫂问的那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
现在看来当年“最深刻”女记者和今年昆明被打女记者还真是好有一比。但毕竟她俩也都是我们的同行,讽刺也好,批判也好,实际上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自警自醒。
新闻推荐
本报讯 城区几乎所有的主干道都车如长龙,市场云集的西津西路尤为严重。“经常这么堵车,等的人心急不说,还耽误事。”很多司机都抱怨道。“一路畅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