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潞安集团矿山救护中队驻地时,救护队员们有的在帐篷外面歇息,有的在里面吃着桶装方便面,疲惫的神情掩不住丝丝喜悦。
正是这个救护中队,4日22时27分,发现了水面深处的第一缕灯光,从而全面拉开了王家岭透水事故井下救援行动的帷幕,使救援行动疾速展开。
200米以外,救援的场面正热。一辆辆救护车拉着刚刚抢救上来的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被困人员疾速驶离……
猛抬头 水面远处灯光晃动
发现第一缕灯光的救护队员名叫郝喜庆,是潞安集团矿山救护大队二中队一小队小队长。
“我正坐在巷道旁的水泵管上,无意中抬头发现水面远处有灯光在晃动,那不是指挥部说的有可能有人生存的工作面吗?”他迅速起身跑向50米外的联系电话,拨出在心里默记了多遍的矿山救护协调组电话号码:8000。瞬间,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传回指挥部。
郝喜庆所在的小队4日下午4时下井作业,主要任务是监测气体,观察水位,监护现场施工工人的安全。这些数据,通过每两小时一报的值班电话,迅速汇总到指挥部,成为指挥营救153名被困人员的第一手数据。
抢时间 打的35公里赶到现场
郝喜庆小队是3日凌晨2时临时接到紧急通知,从长治赶来乡宁参加救援的。尽管当时许多人还在休假,但紧急集合令下达后,休假的队员连夜赶回驻地,其中最远的是从35公里外的家里打的赶回执行任务。早晨6时,应到的35人,一个都没有少。
副中队长告诉记者,救人如救火。抵达王家岭矿后,他们自己协调了两顶帐篷住下,所有生活用品只有配发的一条毛巾。用的是自己带的桶装水,吃的是自己带的方便面。王家岭矿的夜晚寒冷无比,他们连床被子都没有,夜晚就盖着自己的大衣蜷缩成一团。
在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现场,像这35名同志一样的救援队员一共有3000多人。非常时期,救人要紧。一位工友轻轻地说。
官方释疑
救援队为何迟迟下不了井
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已过了一周。在这场牵动全国上下的救援中,人们难免产生疑问:为什么救援队伍迟迟下不了井?山西省安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刘德政对此作了解释。
排水量大 推进速度慢
3月28日透水事故发生的当晚,救援方案就制定出来并立刻执行。
通风没有问题,安全措施完备,但排水慢却成了一道难以迈过的坎!救援人员抽水的位置与被困人员所在的位置中间有一个低洼积水巷道,长达500多米。正是这段巷道,挡住了部分被困人员逃生,也挡住了救援人员下井。
工作面小 设备安装难
救援开始后,摆在现场救援者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难题:运送水泵、管道等排水设施的巷道长达600多米,且倾角25度,工作最大断面只有约30平方米,潜水员和机器人派不上用场,给施工造成影响。
井下复杂 安全施工难
排水要钻孔,打钻要产生火花。而王家岭矿是个高瓦斯地质构造,一旦操作失误,极易引发瓦斯爆炸。因此,井下用电需极其谨慎,严重影响了救援进度。
新闻推荐
本报讯 4月6日晚,一辆无牌照摩托车在南滨河路城市设计院附近,将一名过马路的中年男子撞倒后弃车逃逸。据了解,当晚8时许,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