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每2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单身。这个庞大的社会特定群体,催生了“钱景”美好的新兴市场。
电视相亲节目从火暴到被封杀,再到死灰复燃,就是其中的典型。
笔者结合权威数据,从社会形态、观众心理等多方面,深度剖析了相亲节目拥有旺盛生命力的真相。
市场庞大一线城市“剩女”多共同特点为“三高”
一份由全国妇联发布的《2010年全
国婚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现有1.8亿单身人士,其中,23.%单身者的父母正在帮他们四处寻找对象。该报告指出,女性超过27岁、男性超过30岁就是“剩女”、“剩男”的标志。
另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大龄”未婚单身女已超过80万,远高于日本。在上海,“剩男”“剩女”的比例为3:7;在深圳,“剩男”“剩女”的比例为1:9。
可见“剩女”问题在我国一线城市已相当严重。她们的共同特点为:高学历—— —大多是本科以上学历,不乏硕士、博士学历者;高收入—— — 多数有着比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高年龄—— — 如今多已步入30岁。
深度解读为“剩斗士”排忧受众群体庞大
电视相亲节目正是看到了这群庞大的特定群体的需求而一炮打响,并越来越旺。
江苏卫视的相关负责人谈及《非诚
勿扰》推出的原因时,就坦言是为“剩斗士”们排忧解难来了。认识不到太多的人,害怕交朋友,那就上电视吧。这里可以提供大量的人供你慢慢挑,不仅让你找到另一半,还能让全国观众记住你的脸。无论是站在荧屏里的人,还是在荧屏外观望的人,因为一个共同的需求而成了相亲节目的忠诚观众。
所以,就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新闻事业研究室主任时统宇教授所说的,不能百分之百否定电视相亲节目,电视相亲节目火暴必然有一定的原因,这就是基本哲学理念,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
节目“排忧”为宣泄提供平台
七成多的“剩男剩女”们都不快乐,甚至很孤独,但当相亲节目出现后,他们的这份孤独找到了宣泄的平台。
走进相亲节目中的人,感受着成为公众人物所带来的新鲜感;观看相亲节目的人,感到自己的心被触动。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这个喧闹的舞台和荧屏,让他们展现了从没想到过的自我模样,他们的心不再孤独。
扭转“错位”心态
“择偶错位”已成为单身男女婚恋择偶中的主要障碍。“择偶错位”表现为“期望错位”,也就是,单身男女在择偶过程中表现出期望目标与实际现状有差值。而电视相亲节目正是抓住了这个“错位”,无论是节目样式还是内容设置上,都颠覆了以往相亲节目的模式。
从节目样式上来看,如《玫瑰之
约》之类的以往的相亲节目,节目形式体现的是男女平等,即人数相同的男女同时出场,互相选择,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如今的相亲节目,是故意以颠覆男权为出发点的,即让男性站到了展示和被选择的位置上,女性掌握了选择的主动权,陈述自己选择的理由。女性握有主动权后,会颠覆过去观众对女性的印象,比如宁静、柔美、宽容、内敛等这些女性气质。这种方式,往往让那些相对弱势的男性,陷入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
而这种模式其实是与现实中的婚恋模式有很大不同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的专家表示,相亲节目正是因为存在这种背离,而引起了人们 观看的兴趣。
同时,相亲节目中所设计的男女嘉宾碰撞的话题,也正符合“期望错位”的理念。因对择偶观念的不同而产生激辩,让相亲节目变得弥漫着火药味。
正是相亲节目展现了这群特定人的理想与现实差距的失望心态,让即使没有这种心态的观众,也被火药味所吸引。
让女性占据主动
女性比男性更难找到朋友,已经成为时下择偶市场的突出问题。而男女比例失调、女性的高要求,都是造成剩女多的社会原因。
而相亲节目将一男对多女,让女性占据主动,正符合这种社会形态。同时,女性的高择偶要求,其实正是其价值观与内心欲望的纠结。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电视文化研究所所长徐舫州就表示:“我现在怀疑,那些选手的婚恋观和价值观未必是他们的心里话。”有些嘉宾可能是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博得大家的注意,而故意说一些出格的话。再加上一些经纪公司、模特公司,都抢着把没有出名的演员推到公众的视野里,这样一下子就出名了。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也表示,电视相亲节目表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分歧,这也是最大的卖点,是吸引大量观众的主要原因。现在的相亲节目,不是以婚恋为目的,而是男女交友,节目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变成以娱乐性为中心、表演性的节目。
同时,节目还体现了部分“80后”、“90后”的婚恋观念和想法。社会价值观与一些人内心欲望之间存在矛盾,对金钱物质的渴望、以貌取人的心理这些内心欲望很少被公开讨论。而这些电视相亲节目,正是利用了部分人内心标准与公众标准的分裂这一现象。
(方芳)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