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书分两种,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读谋生的书,那叫学习,不叫读书。大家明白了读书无用,就是真读书了。
微博不是一种阅读,只是一种知晓。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文化行为,通过文字进入到人类文化传统当中去进行思考。
著名学者、哲学家周国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厦门大学教授、畅销书作家易中天,女作家王小鹰展开交流,不仅提供了各自的阅读经验,并且对于如何阅读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多读“无用”之书
钱文忠: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最近在看什么书?
周国平:我同时看好几本书,但最近看得比较多的是蒙田的书。
王小鹰:最近看了钱文忠老师的《解读〈三字经〉》和易中天老师的《百家争鸣》,受益匪浅。
钱文忠:我会看书的前言、后记,与印刷出来的时间距离越短的书,淘汰率越高。有些书是上世纪70年代末写的,一直没出来,直到现在才出版,这样的书基本上不会丢。今天图书出版总量大了,但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能留下多少不好说。我留下来的很多书都是出版时被认为是“无用之书”的。
易中天:无用之用为大用。大家明白了读书无用,就真读书了。我的口号是:开卷有益,读书无用。一讲到“用”,好像就是实用,这本书对我来说有多大价值,读了以后能挣多少钱。这类书当然已经有了,比如《怎样炒股》,不过,好像写书的人都没有发大财吧?写《职场36计》的作者也没当老总吧?你说读这类书靠谱吗?如果用功利的眼光看待读书,一旦看完整本书后发现其不能给你带来钱财、功名,会认为读书无用;如此实用至上的想法,不能让读者收获读书乐趣。
书分两种。一种是谋生的,一种是谋心的。读谋生的书,那不叫读书,可以叫学习,或者别的什么。我说的读书是养心、谋心。现在很多时髦的书都是养生书,实际上养生之道首在养心,心态不好不可能健康长寿。一天到晚气哼哼的,晚上蒙着被子发微博骂人,这能健康长寿吗?所以养生之道首在养心,养心之法莫如读书。
王小鹰:作为一种兴趣,我也是随便什么书都看,以后渐渐地就会觉得读书和不读书确实不一样,你会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不一样了。读书对一个写作者确实非常重要,但我非常同意易中天老师说的“要读无用之书”,没有任何功利地进行阅读。现在的孩子不喜欢读书,就是因为太功利的阅读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还是要读经典
钱文忠:当年我们上大学时,图书出版量有限,但很多大学生都如饥似渴地读书,现在则是海量阅读,阅读的时间却变得有限。那时候,同学们的书架上都放一本托尔斯泰的作品,当然看没看全是另一回事。
易中天:有人说,现在读鲁迅的少了,看周迅的多了。今天读鲁迅的绝对人数肯定超过上世纪30年代,那时有多少人认字啊?现在有多少人认字啊?分母都不一样。这会儿看周迅的,30年代也不看鲁迅,他看周璇。也许不是读经典作品的读者是多还是少的问题,而是如何读经典。经典作品当然要读,但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起不到太大作用,要细细品读。
王小鹰:对。为什么有些学生背诵那么优雅的唐宋诗词,很快就忘掉了?因为他们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去背诵的,他们已无心赏析,因此今天考完,明天就忘记了。
周国平:经典书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被世世代代阅读的书。但对每一个个人来说,你选择书的时候,应该有一些标准。你一定要去读对你来说最好的书,什么样的书对你来说是最好的?需要有一个标准,客观标准就是时间的检验。所谓的经典著作就是最会读书的人给出的评价。
据《辽宁日报》
新闻推荐
1月31日晚上,网友“天蝎座米罗”在盐城当地网站“鹤鸣亭”上发帖报料称,日前在江苏响水县裕廊大桥下有村民挖出多具孩童尸体,现场有众多群众围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