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一场9级地震撼动日本列岛;特大海啸横扫日本东北海岸;福岛核泄漏事故重创日本社会。15850人死亡,3283人失踪,占日本国土面积约3%的地域受困于核污染,社会财富损失难以估算。
一年中,地震摇撼的不仅仅是板块和岩层,也摇撼着日本既有的政治、行政、经济和社会结构。
一年中,海啸撕扯的不仅仅是沃野和楼房,也撕扯着日本普通民众的理智与情感。
一年中,核泄漏改变的不仅仅是福岛人,也在重塑许多日本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有毁灭,有呈现,有再生,有反思。一周年,可哀悼逝者,可慰藉生者,但远不足以抚平伤痕,亦远不足以走出阴影。
重建路漫漫
特大海啸给灾区留下了海量废墟。日本环境省估算,仅宫城、岩手和福岛三县共产生灾害废墟2253万吨,其中已完成分拣、回收和掩埋最终处理的只占全部的5.6%。但如果依靠县内设施独自处理,宫城和岩手县仅消化灾害废墟就分别需耗时19年和11年。
没有人愿意在一片狼藉的废墟堆上重建家园。遍布东北灾区的废墟堆如未能及时清理,震后重建只能是纸上谈兵。但目前只有青森县、山形县以及东京都开始接收和处理灾区废墟。
在跨越废墟这一障碍的同时,日本政府还需要跨越“人心壁垒”,让民众对灾区重建建立信心。今年2月10日,由首相亲自挂帅的复兴厅正式挂牌,复兴经费也陆续到位,但最新的民调显示,72%的民众认为灾后重建“没有前进”,其中东北地区民众近八成不满复兴进程。
复兴之路,道险且阻。
福岛地凄凄
福岛全境208万吨灾害废墟中,完成处理的不到5%,20公里警戒区内的废墟基本原封未动。
福岛的最大敌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放射性物质,200万福岛人的最大战斗是“除染”——清除、减少起居生活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而在动辄以数十年、数百年计半衰期的放射性物质前面,福岛人的抗争显得那么无助。
根据日本气象厅2月底发布的数据,福岛核事故以来,向大气中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总量已相当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泄漏总量的30%左右。而根据东京电力公司的说法,至今,福岛第一核电站仍每小时泄漏1000万贝克勒尔放射性物质。
《朝日新闻》3月6日公布的一项最新民调结果显示,福岛县民中,92%认为“复兴之路尚不明确”。对于“除染”效果,80%福岛人表示“不抱期望”。
事故雾重重
对核污染的强烈不安背后,是日本民众对政府处理核泄漏事故上日积月累的不信任感。近期,日本海内外陆续公布一些官方和民间报告,无一例外将矛头指向日本政府在事故之初的种种失策和失误。
日本政府刚刚公布的原子能灾害对策本部议事记录概要,显示去年3月11日夜在首相官邸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就有与会者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堆芯熔毁的可能性。但日本政府不仅未采纳这一意见,还撤换了在翌日新闻发布会上提及堆芯熔毁可能性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官员。直到去年5月,日本官方才证实承认堆芯熔毁。
民间人士设立的“福岛核事故独立检证委员会”在听取前首相菅直人等上百名核泄漏事故处理当事人的证词后,也在2月份公布的报告中直指核泄漏事故处理过程中的“人祸”因素。临近一周年之际,福岛核电站内部的真相,依然裹在迷雾之中。
防灾情急急
“3·11”颠覆了日本地震和防灾方面的许多“常识”甚至基本理念。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许多日本地震学专家异口同声:这是“超出设想”的地震。然而,对受灾沿岸地区地层堆积的勘查显示,历史上类似规模的地震和海啸并非没有先例。由此,一门称为“地震考古学”的学科正在兴起,其研究成果也受到地方自治体的高度重视。
日本官方和民间也以“3·11”为契机,开始调整防灾、减灾思路。日本气象厅调整了海啸警报发布模式。调整后,只要发生8级以上地震,气象厅发布的第一次海啸警报将用“巨大”、“高”等措辞,而不再是可能产生误导的具体海啸高度预测。
日本东北大学地震学教授松泽畅指出,9级大地震给东日本地下板块和岩层带来了剧烈变化,以致哪儿都有可能成为下一场大地震的震源,“今后数十年内,日本列岛可能变得面目全非”。
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继周三指数大幅杀跌后,周四沪、深两市维持震荡整理的走势,虽然两市指数均小幅下跌,但是力度已经有所减缓。从盘面看,食品、酿酒、医药等消费类板块领涨,地产、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