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一群父母,他们的年龄大都五十开外,20多年来,和自己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正当他们幸福地为孩子购置新房、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他们自称为“失独者”。据统计,垂暮之年的他们,想要在一起抱团取暖,建立一个只属于他们这个群体的养老院。
“生独家庭”拷问社会管理创新
失独家庭的出现是个新问题,对社会管理尤其民政部门的工作创新提出了挑战和要求。解决这一问题,当拓宽思路,多管齐下。基层社区管理部门应摸清辖区内失独家庭的底数,为上级管理部门的顶层制度设计提供实际数据,以便“对症施治”。失独家庭成员担心晚年保障问题,期望“抱团取暖”、有人陪护、有人送终。为此,地方政府可以牵头,多渠道融资组建失独家庭养老院。在那里,失独家庭成员心思相通,同病相怜,还可以相互慰藉,相互照顾。失独家庭成员渴望心灵的抚慰,我们应向他们提供充裕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咨询,帮其摆脱心理阴影,排解其心理障碍。鉴于这些人无法再生育、孤独寂寞的现实,不妨考虑让他们领养孤儿,政府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要积极组织社团活动,转移失独家庭成员的注意力,努力让其融入社会的快乐氛围。失独家庭成员年老体弱,生活自理能力渐弱,应积极组织社会青年志愿者主动上门排忧解难。
不能让“失独者”再失去社会关爱
与一般“空巢家庭”的空虚、孤独相比,“失独”的空巢或许更为清冷和落寞。尽管任何友善都无法取代已逝的父(母)子亲情,但社区关爱或许能够程度不同地缓解“失独者”的精神痛苦,至少可以让他们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社会温暖。比如,逢年过节的家访慰问,“沙龙”式的聊天侃山,培植爱好的思维转移等等。要通过劝解和疏导的方式,千方百计让“失独者”正视丧子现实,走出封闭与绝望,鼓起生活的勇气。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尽管政府可以
资助、社会可以援手,但真正让“失独者”走出丧子心理阴影,其关键还在于“失独者”的自我排解,而“抱团取暖”的思维,不失为自我解忧、乐度余生的现实考量。比如,通过网络建立“失独者”的QQ群,让“同病相怜”的兄弟姐妹,在虚拟的世界里,相互倾诉、劝解和抚慰;建立专门的养老院,让具有相似遭遇和相同命运的人们生活在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空间,相互沟通与帮助,等等。
“失独家庭”呼唤国家计生补偿
百万“失独家庭”,呼唤国家计划生育补偿责任。国家和地方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应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做出制度安排,当突遇独生子女伤亡等家庭变故时,制度应及时伸出援手。比如,为减轻因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独生子女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可由国家及地方政府出资,为独生子女办理健康平安保险,一旦独生子女因意外发生伤残、死亡事故,可以获得赔偿。当然,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法律救济和制度关怀,不仅限于给独生子女办理健康平安保险,还包括就学、就医、就业、养老等各个方面,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和救助力度,让独生子女家庭真正享受到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应得的实惠。比如,对于“失独家庭”希望建立“独立养老院”的诉求,有条件的地方不妨先行一步。
据《南方都市报》
新闻推荐
金璎 http://blog.sina.com.cn/jinying5050有一个月没有写博客了,病休期间也很忙碌,亲友学友荒友博友摄友驴友诸多的朋友来问候来看望,都是...